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微波射频 > 测试测量 > 实现非接触资讯交换NFC射频测试扮要角

实现非接触资讯交换NFC射频测试扮要角

时间:08-08 来源:互联网 点击:

3 A PICC)或BPSK(如14443 B PICC)。此外,还有第三种被动模式,它与FeliCa兼容,其负载调变不使用辅助载波,而为直接作用于13.56MHz载波的ASK调变。   

图2 基于13.56MHz载波并使用848kHz辅助载波的负载调变,而图中的三角形表示载波及辅助载波的调变频谱(由于NFC使用时分多路通讯,三组谱线并不同时出现)

调变方式与编码  

如图3~5所示,其调变方式为不同调变深度的OOK(100%或10%)及BPSK(如ISO/IEC 14443 B PICC)。

   

图3 100%调变深度的ASK

图4 10%调变深度的ASK

图5 BPSK调变

如图6所示,NFC使用NRZ-L、变形米勒(Modified Miller)以及Manchester编码。NRZ-L编码的一个位若是高电位即代表逻辑1,低电位则代表逻辑0。曼彻斯特(Manchester)编码将每一个位分成两段,逻辑1的前半段为高电位,后半段为低电位。逻辑0的前半段为低电位,后半段为高电位。 

  

图6 NFC使用三种编码中的一种:NRZ-L、Modified Miller或Manchester(请参见表1和表2)

Modified Miller编码也将每一个位分成两段,逻辑1后半段的起始有一个低电位脉冲,而逻辑0以一个低电位脉冲开始。其中的例外是,当逻辑1之后为逻辑0时,不出现逻辑0的低电位脉冲,讯号保持为高电位。   

图7显示使用ASK调变及Manchester编码的负载调变(如处于被动卡仿真模式下的14443 A PICC或NFC-A设备)。   

图7 使用辅助载波的负载调变在时域及频域的图示

NFC标准/标签类型多样  

以下将进一步针对NFC标准的演进以及其主要的工作模式、标签类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NFC标准的沿革  

三大标准ISO/IEC 14443 A,ISO/IEC 14443 B以及JIS X 6319-4皆属于RFID标准,由不同公司(NXP、Infineon及Sony)提出。第一个射频NFC标准是ECMA 340,并基于ISO/IEC 14443 A与JIS X 6319-4的空中接口。之后,ECMA 340被编入标准ISO/IEC 18092。与此同时,信用卡的主要发卡公司(Europay、Mastercard、Visa)也开始推广基于ISO/IEC 14443 A与ISO/IEC 14443 B的付费标准EMVCo。在NFC论坛上,两大群体将空中接口一致化,并分别命名为NFC-A(基于ISO/IEC 14443 A)、NFC-B(基于ISO/IEC 14443 B)以及NFC-F(基于FeliCa)。图8和图9分别显示了NFC射频与协议标准以及测试规范的沿革过程。

   

图8 NFC射频标准的沿革

图9 NFC协议标准的沿革

调变与编码工作模式  

如图10所示,NFC有三种主要的工作模式,一为被动卡仿真模式(被动模式),这时NFC设备就如同与现存标准相容的非接触式卡片。其二为端对端模式,两个NFC设备进行资讯交换。与读写模式相比,激励设备(查询设备)所需功率相对减少,因为目标设备(收听设备)也有自己的能源供给。最后是读写模式(主动模式),NFC设备处于主动状态,对现存的被动式RFID标签进行读写。   

图10 NFC的工作模式

上述的每一种模式都可以与下面的任意一种传输技术相互结合:NFC-A(与ISO/IEC 14443 A)向后兼容、NFC-B(与ISO/IEC 14443 B)向后兼容、NFC-F(与JIS X 6319-4)向后兼容。为支持所有各种不同技术,如图11显示,处于查询模式下的NFC设备首先用相应的请求讯号试探NFC-A,NFC-B以及NFC-F标签的反应。当从相容设备得到反应后,NFC设备便依照标准建立通讯模式(NFC-A,NFC-B抑或NFC-F模式)。依照通讯模式(主动或被动)、传输技术(NFC-A,-B,-F)以及传输速率(比特率)的不同,进行相应的编码与调变。

   

图11 查询模式下辨识过程之流程图(主要流程)

表1列出对应于NFC-A、-B和-F传输技术的编码,以及调变和数据速率

NFC标签分四种类型  

NFC标签是被动设备,可用于与NFC主动设备进行通讯。NFC标签主要用于广告,以及用于存储数量不大的资讯并将资讯传送给NFC主动设备等领域。依照不同的格式和容量,NFC标签被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并以类型1~4命名(表2)。其格式分别基于ISO 14443的类型A与B以及Sony的FeliCa。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