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CPU之乱战 自主化之路去向何方?
但事实证明CPU芯片的国产化之路还有很长要走。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神秘背景的上海兆芯公司,2014年已经推出了其采用X86架构的国产兆芯处理器,但从 用户拿到的实际样品来看,芯片封装上竟然还赫然印着威盛"Nano"的商标字样,而据称这款国产兆芯芯片与威盛公司在2008年推出的"Nano"芯片似乎并无二致,知识产权也还在对方公司手里。而关于IBM Power处理器在国内的合作,据参与项目的相关专家透露,IBM虽然在开放POWER架构的处理器授权方面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但由于IBM的 POWER处理器设计流程与工艺相当复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实施工程,并不是通过给IBM公司支付一笔不菲的授权费就可以简单解决,后续如何让国内公司完 整地承接POWER处理器设计并不受约束的发展,以及如何实现产业化盈利,也还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国产"与"自主"的命题之争
"国 产"一词,一直以来是个争议很大的用语,目前我国对于"国产"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某些观点显然是不合适的。例如:有人说,只要公司在中国注册、交税, 就是"中国公司",它的产品和服务就是"国产"。也有人说,"本国产品是指在中国境内生产,且国内生产成本比例超过50%的最终产品",甚至还给出了按材 料成本计算的公式。显然,这样的"标准"只适合粗放型产品,完全不适用于高技术领域。
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在国家对网络与信息安全日益重 视的情况下,是否国产就意味着自主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近期接受的采访中指出,自主可控是增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前提。而对自主可控的理解,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产权自主可控。在当前的国际竞争格局下,知识产权自主可控十分重要,做不到这一点就一定会受制于人。第二、技术能力自主可控。技 术能力自主可控,意味着要有足够规模的、能真正掌握该技术的科技队伍。技术能力可以分为一般技术能力、产业化能力、构建产业链能力和构建产业生态系统能力 等层次。三是发展自主可控。我们不但要看到现在,还要着眼于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对相关技术和产业而言,都能不受制约地发展。
倪院士还在撰文 中列举了中国电视产业的例子以说明长期发展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前些年我国通过投资、收购等等,曾经拥有了CRT电视机产业完整的知识产权和构建整个生态 系统的技术能力。但是,外国跨国公司一旦将CRT的技术都卖给中国后,它们立即转向了LCD平板电视,使中国的CRT电视机产业变成淘汰产业。信息领域技 术和市场变化迅速,要防止出现类似事件。因此,如果某项技术在短期内效益较好,但从长期看做不到自主可控,一般说来是不可取的。只顾眼前利益,有可能会在 以后造成更大的被动。
从CPU自主化角度来看,目前国内的CPU企业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国际上成熟的CPU核,如华为海思、瑞芯微、全志 等企业,采用基于ARM的CPU核心来做自己的SoC(单芯片系统方案)芯片,这种方式虽能够快速推出系统级芯片方案并占领市场,但还谈不上CPU核心的 国产与自主。目前,"飞腾"CPU的产业化企业----天津飞腾公司也放弃了自主研发处理器核,而是直接采用ARM提供的64位V8系列处理器核,与海思 的"麒麟"系列手机芯片所采用的ARM处理器核属于同一个系列。但这样做出来的所谓国产芯片问题也很明显,芯片中的处理器核心仍然依赖于国外CPU厂商, 就像我们之前拿现成的CPU、主板、内存去"攒电脑"一样,只是现在变成了"攒芯片"。
另一种则是真正意义上进行自主研发处理器核心的企 业,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单位却日益变得凤毛麟角。目前能够看到的似乎只有"龙芯"和"申威"两家老牌单位还在坚持,这两家单位一直基于自主设计的CPU核 心架构进行研发并不断更新换代。2014年11月,中科曙光面向服务器市场推出国产龙芯3B服务器,开始在商用服务器市场加快产业推广,与此同时,龙芯架 构的性能不足等问题也在被不断的诟病和质疑,最近,《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期刊刊登了下一代龙芯架构的相关论文,介绍了新产品的具体改进与多项性能测试数 据,从数据上看,龙芯处理器的跑分并不输于国际主流中档处理器,其同频性能已接近Intel Ivy Bridge架构水平。龙芯自己对此的判断是,"性能的问题将在一两年内真正得到解决"。慢进则退,近两年来龙芯显然开始加快自己产业化的进程,并希望以 实际成绩来回应质疑,避免国产CPU的"运十"悲剧重演。
国产CPU陷入产业迷局,自主化之路何去何从?
随着近几年国产CPU的持续发展,以及国产化自主浪潮的到
- 台积电满脸“苹果光”(05-06)
- 智能手机陷入“千机一面”怪圈(06-08)
- CPU/APU:一场无声的反垄断技术较量(06-21)
- 移动设备纷纷采用多核CPU遭质疑:性能过剩(01-12)
- 系统级芯片SoC真的能取代传统CPU?(04-26)
- 国产CPU:放手一搏正当时(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