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研发问答 > 微波和射频技术 > RFIC设计学习交流 > 反向设计(转)

反向设计(转)

时间:10-02 整理:3721RD 点击:
一、反向设计与正向设计
反向设计是IC设计方法的一个专有名词。集成电路的设计最终要落实到代表电路结构的几何图形(这些图形的交迭构成集成电路的基本单元—主要是晶体管)。通过将图形转化为各加工工序所需的掩膜,加工厂家即可根据掩膜大规模地批量生产芯片。反向设计是通过拍摄和放大已有芯片照片得到版图的几何图形。由于原有芯片的图形尺寸极小且是多层重叠的,反向设计的工作量很大,而其出错概率也大。以一千门的不规则版图为例,反向分析就需一个工程师几乎一年的时间。随着电路规模的增大,这种反向分析的效率成倍地下降,错误概率成指数上升。一个几万门电路的反向设计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几十万门的电路就完全不可能了。
集成电路的正规设计方法是正向设计,即根据产品确定的指标和要求,从电路原理或系统原理出发,通过查阅相关规定和标准,利用已有知识和能力来设计模块和电路,最后得到集成电路物理实现所需的几何图形。正向设计产品的性能可以通过仿真进行验证和预测。重要的是,正向设计的思维是积极主动的,知识是可以积累的,性能可以不断提高,产品可以不断更新换代,而反向设计即使百分之百正确,也只能是一个已经定型产品的模仿,在你辛苦进行反向设计时,别人的第二代第三代产品又已经出来了,你的东西又有何竞争力呢?
正向设计的文件通过目前世界流行的EDA工具的所有检查后,如果功能正确,无论在哪个工厂加工,都可以成功。而反向设计做不到这一点。由于各工厂的工艺的差别,同样的掩膜在不同工厂加工的芯片性能是不能保持一致的,特别是含有模拟模块或小信号放大的集成电路,以及低电压集成电路。
二、反向设计有用吗?
反向设计之所以在我国仍很流行,一些反向设计专家的依据主要是:
1.先从反向设计起步积累经验,再转向正向设计。
2.正向设计做不了,反向设计还能有些成功。
3.反向设计可以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
对于第一种观点,首先从设计方法本身来说,正向设计是从系统出发,以HDL语言为主,而反向设计是着眼于得到几何图形参数,显然做不到把底层的几何结构与高层的HDL语句相对应。因此反向设计所积累的经验,对于从系统级着手的正向设计来说没什么用处。我们只要看一看很多单位已做了几十年的反向设计,但是至今依然离不开反向设计,就知道从反向设计转向正向设计是何等的困难。
对于第二种观点,我们认为,反向设计不可能有任何成功。所谓“成功”的一些例子不外乎三类:第一类是简单的反向设计,规模介于几十到几百门之间。这种电路规模太小,在EDA工具出现前,我国就有手工刻红膜正向设计几百门的能力。在当今集成电路已发展到超大规模、SOC的时代,这种电路显然不值一提。第二类是较复杂的反向设计如CPU、DSP。但据了解,大多数都是毫无结果(这里指标准化、产业化的IP核和芯片),更不用说产业化。这种情况其实也是可以预料的。对于复杂的系统,反向设计不可能预见芯片的全貌,即使版图翻版得完全一样,还有芯片结构的纵向因素、生产的工艺因素,以及原设计的局限和瓶颈等等。反向设计是不可能达到对所有因素都完全理解的。第三类是反向设计与正向设计的结合。即设计前通过查阅相关产品的资料和使用说明,对一个芯片的功能、外部信号及其应用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再通过对该芯片进行解剖分析,理解整个芯片电路(当然复杂程度不能太高),最后用EDA工具进行仿真、设计。我们认为这样的成功也不是对反向设计的肯定。现在国内已有很多单位采用这种方法设计出IC卡芯片。但其成功的原因并不在于其反向设计的工作,而在于其正向设计的相关工作。IC卡芯片相对比较简单,如果完全正向设计也容易,而且会更快、更好,还可以不断更新换代。现在的情况是,当这些单位还在费尽心思解剖芯片时,别人的新产品如智能IC卡芯片已经出来了,他们永远都是落在别人后面。如果把他们投入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与最后产品的竞争力结合起来考虑,就不能说是成功了。
关于第三种反向设计借鉴的观点,需要说明的是,正向设计并不排斥借鉴和交流,而是积极有效的借鉴和交流。比如,可以通过书籍、会议、上网、查找专利、查找协议等各种途径获取最新资料,亦可从市场反馈、用户反馈等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并可以及时更新自己的设计。正向设计中的IP调用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借鉴和交流的手段。而反向设计的借鉴是形似,根本不可能达到神似。
三、应当禁止反向设计
事实上,反向设计不但没有任何用处反而危害极大,它已不仅仅是一个设计方法的问题,更是影响到我国微电子产业战略决策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今天国内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普遍都采用反向设计的课题培养研究生;一些重点工程项目仍旧沿用反向设计的方法;许多学术带头人也是只有反向设计的经验。这些专家也能影响到我国微电子产业战略方针政策的制定,因而更有问题。
同时,目前越来越多的年轻工作者都正在或将要从事反向设计。而对青年人来说,学习正向设计要比学习反向设计更容易,更有趣,更有发展。反向设计实际上束缚了创新的欲望和思维。
反向设计对国内集成电路的发展所带来的后果已经极其严重,发展下去,我们只能跟在发达国家的身后爬行。反向设计对于微电子产业正如兴奋剂对于体育界一样。
国家有关部门应当旗帜鲜明地对反向设计说“不”,同时大力提倡正向设计,并采取得力的措施。比如重大工程项目禁止采用反向设计;科技成果评审严禁反向设计作品等等。只有这样,中国微电子产业的发展才能与国际接轨,才能有腾飞之日。
就目前的认识水平而言,全面禁止采用反向设计可能难以为许多同行所接受。但我们希望看到我国微电子产业的腾飞,为了这一共同的目标,希望同行能冷静思考这一问题。
本文所述虽然是集成电路设计方法之争,但可推而广之到整个科技教育界。比如长期以来流传的“引进,消化,提高”的口号,在改革开放前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今天,此口号似乎有一种不鼓励创新的消极含义。又如,相当多的人认为我国的研究水平很高,只是科研成果没有产业化。而我们认为在很多高新技术领域的水平并不高,一些科研成果的水平本身也不具备产业化的条件。事实上一些科研成果的出发点更多的是在于经费申请和鉴定评奖,这也反映出我国特有的科研经费申请制度、职称评定制度、鉴定评奖制度所存在的不合理成份。

反思!

理解清楚了,正向设计比反向设计快。静下心来把基础打好

我做过逆向设计哦
我做过反向设计,不过是Analog的片子
感觉对自己的提高有帮助
别人好的电路结构,采用的工艺,
良好的版图布局,某些细微处的处理
都是我们学习的良好的模版
不过数字电路我觉得就没有多大意思了
那个版图全是CAD工具布出来的,
原来的设计者自己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呢

模拟的反向的确能学到点,但是不能有依赖性!

反向设计,可以快速的吸收别人的专长,
并加以改进,应多推广

反向和正向,完全不同理念,不归路呀

练武的正派,,邪派

水平不够做做反向有什么不好,等练好了再走正向。学习的效率高很多。

对模拟方面,正向和反向就像作业题目和参考答案,你可以自己做完题目后不对比下参考答案就交去流片,也可以自己做完题目后又对比了参考答案才交去流片,当然还可以直接抄答案~ 不过哪种好,就是大家自己的事了~
而对数字,~没啥意思

如果你反向的片子里面的模块,你不明白设计的人为什么这么作怎么办?
有可能是人家的小技巧,有可能人家作的不好的地方,没有来得及或者懒得fix.

模拟就是要作正向!

对模拟方面,正向和反向就像作业题目和参考答案
---------------------------------------------------------------------
比较赞同,看看参考答案后自己思考一下 也是有提高了

国内有几个Analog是完全正向的?

。引用我们boss一句话
“等我们有钱有时间了,我们也反向反向对手的片子”
自己汗一个......

现在好多大公司就请人反向竞争对手的片子的,你以为他们不干啊!拿过来改进改进,专利方面注意一点,一举多得!

学习学习了

有见地..

真正顶级的片子无法反向或者反向的代价很大

专利问题也是反向的麻烦

。。

我一个朋友说,他在菲利普半导体工作的时候,他们组把竞争对手的芯片拿来反向,看看有没有触犯他们的专利。

呵呵世界没那么简单的。

有道理

反向看专利是常见的

但这根反向做芯片是两码事

看专利只需要原理符合

出于学习的目的作反向没什么问题吧

反向设计是急功近利!
反向设计快,但永远也突破不了原有的设计!就像用毒品来止痛!

我现在是正向设计,刚入门。但是反向设计可以多了解些经验,再结合自己的认识,没有什么不好吧

如果可以做正向,估计没有什谁愿意反向的。
不过国内的现状却是反向的居多。

这就是中国的IC永远是那么的落后

反向和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是两码事
做任何事情都要先了解人类社会在这个领域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这也是人类社会之所以文明的原因.
如果不去了解过去,凭空做,那也就是说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经验,你一个人通过很短的时间就搞定了.
那你也太牛了吧.
但是,这不是说在学到了过去的经验后,完全照搬过去的东西.那你的贡献在哪里?
我认为去看别人的片子是必须的,了解别人的经验,但一定要灵活运用学到的东西,不能人家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连参数都不敢大改,仿仿符合要求就流了,这样做的目的就一个-赚钱!可能你连电路是怎么回事都不完全清楚!你做多少个片子才能提高啊?
这才是悲哀的!我最痛恨的!
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因为你是人!

反向不是照抄, 而是需要借鉴!

这样才会有突破!

失望,反向设计!

好贴!正向设计水平有限的话,通过反向设计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也挺好,
正向设计能力才是最终目标!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