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是什么_rfid技术详解
4. 按作用距离可分为密耦合卡(作用距离小于1厘米)、近耦合卡(作用距离小于15厘米)、疏耦合卡(作用距离约1米)和远距离卡(作用距离从1米到10米,甚至更远)。
5. 按芯片分为只读卡、读写卡和CPU卡。
RFID技术(射频技术)
射频技术(RFID) 相对于传统的磁卡及IC卡技术具有非接触、阅读速度快、无磨损等特点,在最近几年里得到快速发展。为加强中国工程师对该技术的理解,本文详细介绍了射频技术的工作原理、分类、标准以及相关应用。
射频技术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在阅读器和射频卡之间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以达到目标识别和数据交换的目的。与传统的条型码、磁卡及IC卡相比,射频卡具有非接触、阅读速度快、无磨损、不受环境影响、寿命长、便于使用的特点和具有防冲突功能,能同时处理多张卡片。在国外,射频识别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
射频技术系统的基本工作流程是: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射频卡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射频卡获得能量被激活;射频卡将自身编码等信息通过卡内置发送天线发送出去;系统接收天线接收到从射频卡发送来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卡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动作。
在耦合方式(电感-电磁)、通信流程(FDX、HDX、SEQ)、从射频卡到阅读器的数据传输方法(负载调制、反向散射、高次谐波)以及频率范围等方面,不同的非接触传输方法有根本的区别,但所有的阅读器在功能原理上,以及由此决定的设计构造上都很相似,所有阅读器均可简化为高频接口和控制单元两个基本模块。高频接口包含发送器和接收器,其功能包括:产生高频发射功率以启动射频卡并提供能量;对发射信号进行调制,用于将数据传送给射频卡;接收并解调来自射频卡的高频信号。不同射频识别系统的高频接口设计具有一些差异。
阅读器的控制单元的功能包括:与应用系统软件进行通信,并执行应用系统软件发来的命令;控制与射频卡的通信过程(主-从原则);信号的编解码。对一些特殊的系统还有执行反碰撞算法,对射频卡与阅读器间要传送的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以及进行射频卡和阅读器间的身份验证等附加功能。
射频技术识别系统的读写距离是一个很关键的参数。目前,长距离射频识别系统的价格还很贵,因此寻找提高其读写距离的方法很重要。影响射频卡读写距离的因素包括天线工作频率、阅读器的RF输出功率、阅读器的接收灵敏度、射频卡的功耗、天线及谐振电路的Q值、天线方向、阅读器和射频卡的耦合度,以及射频卡本身获得的能量及发送信息的能量等。大多数系统的读取距离和写入距离是不同的,写入距离大约是读取距离的40%~80%。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射频识别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全球的总销量以年均25%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射频率识别技术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在电子信息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射频识别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应该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差距首先表现在技术上,虽然在低频和中频产品应用上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高频领域基本上没有大规模成熟的应用案例;其次表现在应用环境上,电子标签是一种提高识别效率和准确性的工具。市场化程度越高,越具有竞争性,组织对于效率的要求就会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电子标签才会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能性。以电子标签在供应链上的应用为例,必须是以供应链成熟广泛运用为基础的,而我国供应链的发展只是刚有一个好的开端,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这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还刚刚起步。
射频技术的国产化是刻不容缓的,无论从哪一方面讲,如果长期只依赖国外进口产品,将阻碍射频技术的推广和大规模的使用。在射频国产化的道路上,应用系统的国产化最先起步,目前也是比较有成效的。随着系统应用技术逐渐成熟和市场的壮大,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系统集成商,特别是中、低频的非接触产品的应用中。
电子标签的国产化可以分为芯片技术、模块封装和标签加工三个方面。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IC卡模块封装。国内部分企业已在电子标签的封装形式进行了新的尝试,促进了电子标签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另一个是读写机具有及周边设备的国产化。实际上,机具和周边设备的国产化是电子标签推广的关键因素,只有真正消化了现有的国外先进技术才能够使自
- RFID标记技术及其应用(09-27)
- RFID全面挑战蓝牙(09-27)
- 无线射频技术应用大有作为(02-19)
- WLAN:在期待中曲折前进(02-20)
- 无线射频技术(RFID)应用原理 (04-16)
- RFID技术的发展历史和标准现状(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