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天线测试系统开发及应用
产生的信号带宽与3G无线系统的信号带宽类似。
5. 向量多径传播仿真器
VMPS在窄带或宽带信号环境下与试验性测量配合使用。该仿真器可对完整的无线信道进行建模,包括天线和传播效应。试验结果可用于优化由VMPS实现的模型。目的是研究和隔离各种参数的影响,比如天线模式(antenna pattern)和间隔、多径、干扰、算法性能及其它因素。
利用VMPS仿真器可对带8个天线的接收系统进行建模。6个发射器可被激活并放置在接收器周围的任意位置。多径传播可通过在用户挑选或由内置模型决定的位置插入散射器(scatter)来仿真。散射器的发射功率和反射系数是可变的,而且可以关闭或打开直线可视传输环境条件。这些特性可以仿真多种信道状态。
该仿真器可模仿几个分集配置方案的性能,比如空间、极化、模式和角度分集。对于非直线可视城区传播环境下的两个天线单元,采用最大比例组合,VMPS可在99%水平时获得7-11dB的分集增益。这些仿真结果与采用HAAT系统在类似传播条件下的测量结果一致。VMPS还可在不同干扰和多径情况下评估宽带通信系统的性能,比如采用时空阵列、空间阵列、分接式延迟线均衡器(tapped delay line equalizer),或者单个天线接收器。
图4:VIPER系统框图
系统测量
利用所开发的硬件测试平台进行了广泛的测量,包括手机分集测量、天线间隔和操作员身体对分集的影响、自适应波束形成、到达角、信道互易验证,以及宽带向量信道测量。图5和图6给出了户外非直线可视信道的采样分集测量。图5对比相对于天线间隔的相关系数,注意到当相关性远低于0.7时将十分有利于提高分集性能。图6给出了分集增益与天线间隔的函数关系:99%可靠性时,增益约9dB;90%可靠性时,增益约5-dB。当间隔降至0.1波长时,几乎没有关联关系了。
我们利用手持天线阵列对自适应波束形成做了深入研究。调查所用的小型四单元天线阵列被安装在一个像移动电话一样小巧的接收器上。自适应波束形成研究利用两个相互干扰的发射器在偏远地区、郊区和市区进行了250次试验。利用最小二乘恒模算法(LSCMA),受控试验可提高性能达25至50dB。
在多径信道中,若在接收器看来发射器间没有分隔,而且两个发射天线的方向无区别,性能提高更加明显。在对等网络(peer-to-peer)和微蜂窝条件下,将接收器拿在手中以步行速度移动时的性能也进行了测量。在对等网络条件下,平均SINR提高约37-41dB,而在微蜂窝条件下波束形成后的平均SINR为21-27dB。在微蜂窝条件下造成较低的SINR的部分原因在于,信号在较长的传播路径上由于衰减而导致低SNR。在所测量的多径信道中,双或多极化天线阵列相对于同极化阵列的优势不足3dB,这表明在这些信道中极化灵活性对提高性能有所帮助,但不是关键因素。
图5:在市区、非LOS环境下,空间分集测量中封包
(envelope)相关系数与天线间隔关系
MAAT系统用于到达角测量、针对扩频系统(低带宽)的自适应干扰消除算法,以及在10MHz带宽上基于频率扫描的多频谱向量信道测量。多频谱测量揭示出室内信道的平衰减特性,以及户外到室内信道的频率选择衰减特性。
VIPER用于启动一系列宽带向量信道测量,面向各种具有类似IMT-2000带宽的信道(如室内和户外等)。最初的试验是在室内环境下进行的。
发射分集研究
本节讲述研究组在手机发射分集方面的最近研究活动,这涉及到分集形式不同方面的研究。当在发射器上天线阵列的所有天线上发射符号序列时,就用到发射分集。问题是要在接收器端针对恒定的发射功率最大化信噪比。为了在平衰减信道上实现手机发射分集,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算法和方法。这些方法涉及到在发射器端采用复杂的权向量(weight vector)来调整通过不同天线单元的符号。将各种方法所能获得的最大SNR和信号汇集特性进行比较。这些方法包括早-晚方法、子空间方法、基于斜度的方法,以及最小平方(Least Square, LS)方法。
通过仿真对这些方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LS方法更适合平衰减信道。在室内环境下,相比于单天线系统,2单元天线阵列可获得2-6 dB的性能增益,4单元天线阵列可获得5-12dB的性能增益。对这些算法相关的反馈和延迟问题也进行了研究。仿真表明复杂权向量的粗糙幅度(coarse magnitude)和相位量化(phase quantization)是可能的,仅有轻微的性能下降。我们还研究了这些算法在IMT-2000的WCDMA实现中的适用性,WCDMA的信道结构和信号格式能适应这些算法。
发射分集演示
图6:在市区、非LOS环境下,空间分集测量中平均分集增益与天线间隔关系图
发射分集系统的可行性是通过硬件实现来展示的。该硬件装置包括一个2单
-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技术 (01-18)
- 卫星接收中场强图与接收天线的选择关系(01-18)
- 移动通信中的天线技术 (01-25)
- 移动通信中的天线技术(3) (01-25)
- 无线通信智能天线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02-22)
- MIMO无线技术研究(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