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技术文库 > 基于RFID技术的电信物资管理系统建设

基于RFID技术的电信物资管理系统建设

时间:01-11 来源:第三代移动通信 点击:
引言   

随着电信运营商全业务运营的开展和规模的扩大,电信物资分布广、数量大、单位价值高和调整频繁等特点越来越明显。在目前相关管理系统支撑下,物资变动信息人为因素造成的信息失真和滞后引起帐实不能及时同步,维护和建设部门无法及时进行设备优化调配,致使物资闲置或过度建设,影响到电信物资的效率和财务报告的准确及时性,不能满足电信企业精确化管控的要求。   
本文第1部分分析了电信企业现有物资管理系统的不足,第2部分对RFID(射频识别)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第3部分提出了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物资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并根据系统特点在第4部分提出了整套系统在电信企业省级公司的部署推广计划,最后给出了系统后期演进路线和一些结论。

1电信物资管理现状   

电信企业现有与物资管理相关联的系统主要包括资源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两类。资源管理系统主要实现网络维护和网络资源的管理,主要面向发展、建设、运维等部门。资源管理系统是各部门实时准确掌握网络资源配置及运行状况,合理进行网络规划、优化以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及资源利用率,管理盘活网络资产的系统平台。   

企业资产管理是企业为使资产(设备)投资回报率最大化,确保对资产(设备)从购买、使用、调配、闲置,直至报废及其实物报废处理等全生命周期进行的管理,通常称为对资产(设备)生命周期的管理,即以企业资产、设备台账为基础,以工作单的提交、审核、执行等流程为主线,按照设备购买、投入使用、调配及故障送修、维修、定期保养维护等几种可能的模式,进行跟踪、管理资产的全过程。   

当前电信企业的物资管理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a)数据采集方面:现有物资管理系统对物资的管理采用发卡和收卡来体现某一资产的全过程,采用传统的条形码实现对所有设备的识别。虽然具有较高的数据正确性和智能化,但条形码技术的接触式识别、容易磨损等特点使得数据的采集、数据的精确性难以得到保障。   

b)数据共享方面:现有物资管理系统和资源管理系统虽然较好地实现了与财务系统的同步,但两套系统面向不同的部门,数据难以共享。   

c)资产管理方面:随着移动网络的建设,基站资产只有数量庞大、分布广、载频通信设备变动频繁等特点,当前的资产管理借助于传统的人工管理方法和手段,数据的采集和录入采取手工操作,效率低下、差错率高,且资产实物信息与管理系统信息无法实时同步。

2RFID 技术简介   

RFID(射频识别),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并逐渐走向成熟。   

RFID系统主要由电子标签、天线、阅读器三部分组成。与目前广泛使用的自动识别技术如摄像、条码、磁卡、IC卡等相比,射频识别技术具有可长距离非接触进行识别、无磨损、使用年限长、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电子标签、安全性高等优点。

3基于RFID技术的物资管理解决方案   

3.1基于RFID技术的物资管理系统体系架构   

1)RFID技术助力智能化物资管理   

在电信物资管理实践中,各类物资生命周期中的入库、出库、维修、调拨、退料、盘点、报废等都涉及到物资ID及相关属性的获取和查验工作。将RFID识别技术与后台物资管理系统相结合可以准确迅捷地完成这一工作,将物资管理人员从繁复的手工清点、查验、记录、校对工作中解脱出来。通过远程、动态、实时地设备资产数据采集,替换传统资产管理方式的前台人工数据采集,更好地与后台物资管理系统相结合,形成全智能化的资产管理系统,能提高物资管理的效率,增强物资管控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物资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物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远程自动识别系统和后台管理系统两部分组成。远程自动识别系统通过RFID技术实现,主要由RFID读写器及各类电子标签组成。后台管理系统主要由基础数据管理、库存管理、机房/基站管理、楼道设备管理、物流配送管理、电子标签管理、查询分析等几个功能模块组成。   

3)远程自动识别系统   

远程自动识别系统的RFID读写器可通过CDMA/GPRS网络与后台管理系统进行随时随地的数据通信,借由系统的数据交换/业务流程总线完成与后台系统的数据交互,自动识别系统可以实时地向后台系统上报物资当前的状态和变动情况,后台系统也可向自动识别系统下发对应物资的详细信息以供查验核对。   

4)基础数据管理   

基础数据管理主要是对系统所涉及的相关公共数据进行定义和管理。   

5)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主要对省电信各仓库的物资进行监控和管理,包括入库、出库、调拨、退料、盘点、报废等物资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6)机房/基站管理   

机房/基站管理主要对机房和基站的物资进出和设备安装进行远程实时管控,包括入站(房)管理、出站(房)管理、调拨管理、维修管理、盘点管理、报废管理、机架管理等。   
7)楼道设备管理   

楼道设备管理主要是针对户外和位于用户侧的设备物资进行远程管控,包括地下管线、高架线缆和设备等。   

8)物流配送管理   

物流配送管理包括配送方管理、配送通知、配送计划和物流跟踪等功能。   

9)查询分析   

查询分析模块主要是对库存、机房、基站、楼道、物流等物资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和挖掘,为网络运维和工程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10)系统对外接口   

物资管理系统对外提供与办公门户系统和资源管理系统的接口。   

用户可以通过办公门户单点登录物资管理系统,依据用户所属的部门及职位提供不同的数据访问范围和权限。   

资源管理系统是网络运维部门日常工作所使用的重要支撑系统,可借由与物资管理系统之间的接口实现相关网络设备物理信息的自动实时导入和更新,同时提供相关设备的库存和流通情况,为运维部门进行网络资源优化配置提供重要支持。   

3.2基于RFID技术的物资管理流程   

基于RFID技术的物资管理系统包括了资产的新增、入库、出库、调拨、配送、维修、使用、盘点、报废等全生命周期的实时管控,具体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在传统的物资管理流程中,各类相关操作需要先行在办公系统中进行审批,审批完成后具体执行人员持相关纸质单据与物资管理人员进行交接,物资管理人员依据纸质单据的相关信息完成核对和交接工作,交接完成后物资管理人员定期将相关纸质单据进行汇总,统一手工录入到物资管理系统中。引入RFID技术后,上述流程将有所简化,物资管理系统本身具备物资操作审批功能,RFID读写终端可在物资交接的同时与后台系统的相关物资数据和审批信息进行自动核对和更新。纸质单据仅作为相关交接工作书面日志文件,供后期核查,从而省去了最后一步依据纸质单据手工更新管理系统中物资信息的过程。由于尽最大可能降低了人工参与的程度,该系统在提高物资流转效率的同时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3.3系统软硬件配置及相关使用场景   

系统的软硬件配置及使用场景如下:   

1)RFID发卡器   

用于RFID电子标签的制作发行,由省公司和地市公司物资管理专员负责,通过办公网络与后台管理系统相连,将管理系统中为新设备生成的ID信息写入到电子标签卡上。新设备从供应商运抵电信方,电信方人员进行查验后即向物资管理系统提交电子标签发卡申请,同时在物资管理系统中输入相关基本信息。   

2)RFID门禁探测器   

安装于各库房、机房和基站的门框上,对进出库房、机房、基站的设备和物资进行实时监控。如检测到未经授权的物资进出活动,则向后台管理系统发出告警,后台管理系统通过短信和电子邮件等形式将有异常变动情况的物资信息发送给相关物资管理责任人。   

3)RFID手持机   

配置有CDMA/GPRS无线通信模块,供各库房、机房、基站、楼道设备的物资查验人员使用,主要用于对物资出入站(房)的查验、物资流动的跟踪、户内/户外物资的盘点等,实现随时随地的联网查验。可依据站(房)ID和物资ID从后台系统下载相关信息供物资查验人员核对。   

查验人员每次使用之前先扫描一下自己的身份标签同时输入口令登录系统,选择相关操作(出库、入库、盘点等)后按界面提示进行操作。相关查验结果将实时与后台管理系统进行交互,协助查验员做好物资现场管理工作的同时保证管理系统的数据实时更新。   

4)后台管理系统   

基于数据库的物资全流程管理系统,以Web的方式提供用户界面。计划财务、工程建设、物资管理等人员可通过办公门户登录本系统进行数据设置、查询分析、电子标签制作等操作。通过多个部门共享这一IT基础设施,实现物资信息在全省范围内的实时贯通和共享。   

后台管理系统可以向资源管理系统提供数据和流程接口,为资源管理系统提供与物理设备相关的各类信息,实现多系统间的信息整合。   

3.4与其他方案相比本方案的优势   

本方案将RFID技术与物资管理系统相结合,在提高现场物资查验人员工作效率的同时,实现物资全生命周期的精确化管理,此外,还能对库房货架及机房机架进行统一监控和规划,进一步提高库房和机房的利用率,提高空闲设备的使用率。   

与目前常用的基于条形码等技术进行物资管理的方案相比,本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物资查验方便快捷   

基于RFID技术的远程识别终端集电子标签读取、数据处理、CDMA/GPRS无线传输等功能于一体,能够随时随地在2m的范围内对电子标签进行读写操作;能够有效解决仓库、机房、包装箱等物资密集堆叠区手工查验、盘点困难的问题,并能及时与后台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实时核对和更新相关数据,避免手工的数据录入工作;大幅提高了物资查验的简便程度和工作效率,且能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度。   

2)数据安全可靠   

电子标签内的数据可通过加密的方式进行存储,有效防止未经授权的更改和仿制,确保物资数据的安全可靠。物资查验员每次利用手持机进行相关操作均需通过远程身份识别认证,并负责对相关数据的更新和日志建立,保证物资管理系统数据源的可靠性。   

3)物资流动自动监控   

通过RFID门禁探测器,可以在无任何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对进出库房、机房、基站的设备进行监控,检查其合法性并对非法流动进行告警。可针对CDMA/GPRS网络运营等引发的资产频繁调拨情况,自动跟踪物资的流动情况,为合理调配优化资源提供支持,并防止资产流失。   

4)对物资全生命周期进行全面管理   

对电信企业现有的资产管理、物资管理等平台进行整合,对物资的新增、入库、出库、调拨、配送、维修、使用、盘点、报废等全生命周期进行实时管控,提供更细粒度、更广范围的物资全面监管,将财务、工建、库存、运维等相关工作有机串连起来,并提供图形、表格等形式的各类查询分析报表,形成全智能化的物资管理体系,为资源的优化调配提供重要支撑,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和竞争力。

4系统分阶段推广部署建议   

考虑到本系统的引入将会对现有的相关系统和管理流程产生重大影响,并会改变相关人员的日常办公习惯。为了循序渐进地推进新系统的使用,建议在电信企业省级公司的推广部署过程中,采用管理系统分模块开发上线,远程识别系统分应用逐步部署的方式。大致分如下三个阶段进行系统的推广部署。   

1)单应用局部试点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用户体验感知阶段。   

先行完成后台管理系统中库存管理模块及基础数据管理、电子标签管理、查询分析模块的开发部署,并在省公司仓库中试点部署电子标签、RFID门禁探测器、RFID手持机等远程识别设备。借由RFID技术完成对入库、出库、调拨、退料、盘点、报废等物资库存管理,并通过门禁系统实时监控物资出入库情况。通过系统的前端查验设备和后台管理系统的试点使用,培养物资管控人员对RFID技术的使用技能和掌控能力,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新的需求并对系统进行不断完善。   

2)单应用全省推广阶段   

在完成对省公司库存管理的局部试点后,可继续将本系统在全省范围内向各个地市公司的仓库管理部门进行推广。后台管理系统可直接给各地市公司共享,只需在地市公司的仓库进行远程识别系统的安装部署即可。   

该阶段的目标是使得RFID技术在全省的物资管理相关人员中进行普及和推广,提高系统的利用率和管理范围,从而实现全省库存物资的统一管理,进一步发挥系统的效益,促进物资的优化调度和配置。   

3)全应用全省部署阶段   

在基于RFID技术的库存管理系统在全省得以全面部署使用之后,该阶段的目标是实现和部署物资管理系统的全部功能,将机房/基站管理、楼道设备管理和物流配送管理增加到后台物资管理系统中,将电子标签全面应用到所有电信物资,并在机房、基站及物流中转站部署远程识别设备。该阶段是本系统的最终目标阶段,通过前两个阶段的试点和推广,系统能够较顺利地获取使用者的认可,从而在更广的物资管理领域继续推进,最终实现对电信物资的全方位智能化管控。

5结束语   

按照电信企业管理支撑系统的相关规范,本系统属于"物资管理"的范畴。系统在后期演进过程中将会增加需求管理和采购管理等功能,同时逐步与工程建设管理平台(CPMIS)、财务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进行整合,从而构建成整合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物资管理、项目管理、网络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的一体化的专业管理支撑系统。此外,本系统在今后演进过程中还可以与移动网络定位服务相结合,提供物资所属精确位置,并通过GIS技术在物资地图上进行展现。该项功能在电信内部成熟应用后亦可作为新的移动业务向政企客户推出,结合RFID技术提供全国范围内的物资、车辆等的跟踪定位服务。   

RFID是一项看似简单但又有着非常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技术,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在商业、维保、人员搜救、消费、物资管理、航空、物流、服装、制造等领域得以广泛的应用。RFID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识别效率和准确度,并对传统的管理和商业流程产生积极影响,协助企业进行实时性精确化管控。随着该项技术的成熟应用和不断普及和深入,将RFID技术引入到企业日常管理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鉴,相关的建设和部署成本也在不断降低。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信市场保持领先的地位,电信企业从当前开始逐步试点并推进RFID技术在电信物资方面的全面管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预防企业物资流失,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对网络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将精确化管理的思想贯彻到每个员工和每项日常事务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编辑:小宇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