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技术文库 > 光进铜退,xDSL与PON结合满足用户需求

光进铜退,xDSL与PON结合满足用户需求

时间:09-02 来源:与非网 点击:
虽然面临众多无线技术的挑战,但是至目前为止,xDSL仍是最受欢迎的宽带接入技术,并且其增速保持平稳。对于运营商来说,正在DSL上增加越来越多的应用,比如三重播放,实现更多业务的集成,包括VoIP、视频以及多媒体等业务的集成。
普然通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IPMux产品经理张庆峰指出,如今在DSL的应用上,局端表现出如下几个主要趋势:首先,TR101标准(DSL Forum)越来越为国内与国际各大运营商所重视,并逐渐成为一个事实上的标准,很多运营商已将TR101作为一个必须的要求加入到他们的标案中。其实,VDSL2由于其在带宽,性能和传输距离上的优势将成为DSL的主流技术。中国电信2007年下半年组织的两轮互通性测试的结果表明,VDSL2互通性已经没有明显障碍,预计2009年初就可以规模商用。还有,随着光进铜退的进一步推广和PON产品的成熟,xPON+DSL将成为主流的接入方式。

随着业务的增多,用户对带宽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解决的方法就是原来的CO端设备下移,尽量的靠近用户。因此PON+VDSL2将是满足用户高带宽需求的最佳方案;远端模块应用会越来越多(Mini-DSLAM),以实现"pay-as-you-grow"的建网模式。

英飞凌科技(台湾)有限公司有线接入业务部营销副总裁Erwin Ysewijn则是从技术层面上指出目前在DSL上的一些新趋势。

一是将会采用Gamma层重传技术: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同时在接收端与发射端,以可以重复利用的成本增加数据缓冲,以减小脉冲噪音对两端的影响。

二是将会采用擦除解码技术:与已有的"Vanilla" RF解码相比,它通过对抗周期性与非周期性的脉冲噪音、REIN和SHINE等,为系统提供额外的保护,并且,比Vanilla在收端的开销小得多。此外,它通过扩展延伸可以在同样的脉冲噪音保护下,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还有,通过扩展保护技术,对于同一个环路长度/位率,它可以提供更高的脉冲噪音保护。

运营商除了要应对用户不断增加的业务需求,还要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这会转嫁到设备厂商身上。张庆峰表示,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可以大幅降低成本:首先是PON和DSLAM的集成,在FTTB/C/N的应用中,PON将作为DSLAM的主要上联设备,因此二者的集成是势在必行的,共用的处理器、DRAM和SRAM将极大地降低系统成本。其次是VoIP和DSLAM的集成,语音业务的比重会越来越大,DSLAM如果可以实现VoIP SoC中的处理器功能,甚至DSP的功能,将极大地提高系统集成度,同时实现成本的降低。

针对市场需求,普然公司于2006年正式推出了DSLAM局端控制芯片IPMux。 IPMux集成了许多重要功能和模块,包括IEEE802.1Q以太网桥,stacked Vlan, 强大的流控和QoS功能完全符合电信级需求,具有基于流的缓存、整形、阶梯式调度,以及拥塞管理。基于端口的配置可以同时满足ADSL以及VDSL接入,包括用户端以太网和ATM接口。

IPMux提供2个上行GE接口,1:1链路保护和汇聚,或叠加外接另外一个IPMux。内嵌MIPS 4KEc保证设备级、板级和系统级的配置和管理功能,这将为一些远端(MTU/MDU)DSLAM设备OEM厂商尤其是对空间和成本敏感的厂商节省板上空间和成本。

而在CPE端,也就是家庭网关端,Ysewijn指出业务需求上正呈现出以下两个发展方向:1.家庭网关将会增加传真、VOIP以及提供IGMP功能,该功能可以支持2台以上机顶盒。2.由于PON是吞吐率最大的WAN技术之一,家庭网关必须能以线速支持网络地址传输(NAT)。因而,在技术上,家庭网关设备的趋势表现为:一是可以增加各种不同的WAN设备,并且集成xDSL物理层;二是要具有更高的吞吐率与安全性。"xDSL是最普及的WAN接入接口,它可以灵活支持多种应用。"他表示。

而台湾诚致科技蔡明辉则认为,随着笔记本电脑搭配无线网络的占有率不断上升,家用网关对无线网络的支持需求将不断增加,未来WiFi ADSL产品将逐年增加支持无线网络的应用,WiFi ADSL的解决方案须能兼顾性能与价格,使用者可以以最低的价格享受到无线网关的好处。"采用更精简与定制化的应用软件可使用较小的内存,降低内存成本,使整体系统成本有效降低。"蔡明辉表示。

台湾诚致科技近期所推出的TC3162LEH芯片采用具竞争力的LQFP128封装,整合了10/100Base-TX快速以太网MAC及带有自动协商功能的收发器,可支持SPI flash,并提供优良的计算处理与路由处理能力,加强IPTV脉冲噪声保护能力,可提供高度集成的解决方案。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