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网络体系结构的比较分析
到UNI接口,而NNI接口以上部分,尤其是SNI接口以上的部分,完全由运营商来控制。也正是利用这一点,运营商实现了对用户的控制,也可以保证网络的安全性。
(9)可管理能力:传统电信网络中,未来提高对网络的管理能力,在网络管理方面不但包括网元管理,而且包括网络管理,甚至包括业务层的管理。
(10)业务支撑能力:由于传统电信网络是针对电话业务而设计并优化的,其对其它业务的支持能力较弱,因此为了支持新业务,在初期基本采用了一个业务一个网的建设模式,但是随着业务种类的增加,这种方式的弊端(管理难度、维护难度、建设成本等)很快暴露出来,最理想的方式是利用一个网络来承载所有业务,这样不但可以节约建设成本,而且在管理维护方面也会带来一些好处,因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人们向着这个目标开始了长期而艰辛的探索。ISDN,B-ISDN,FR,ATM等技术纷纷登场,又很快消落,直到在互联网领域取得成功应用的IP技术走入电信网以后,一些乐观的专家认为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技术,但是随着IP技术在电信网络中的快速渗透,IP技术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因此人们在关注IP技术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反思IP技术究竟是不是电信网络所需要的终极技术。
(11)对应的商业模式:传统电信网络中运营商对用户的接入和用户所能使用的业务进行完全控制,用户完全依赖运营商来满足业务需求,因此运营商可以通过对用户的控制来提供各种业务,并获取附加利润,其商业模式是成熟的,也被证明是成功的。
3、FARA的体系结构
(1)设计理念:FARA网络体系结构是MIT(美国麻省理工)与其它技术机构合作的研究成果,旨在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从需求出发,提出一种更适合未来业务与应用的网络体系结构。FARA是针对下一代互联网而设计的,并没有考虑下一代电信网(承载网)的需求,在设计时没有着重考虑对现有IP网络的兼容性问题。FARA模型还在逐步完善之中,这种研究思路代表了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结构模型:FARA支持互联网拓扑是分层的,这种分层不同于现有互联网只是简单的包含骨干网络和接入网,而是包括更为严格的层次结构。
(3)功能分布:坚持网络协议栈分层模型,层与层之间、不同功能模块之间的依赖性要最小化。
(4)传输模式:坚持分组交换,分组是可变长的;坚持网络端到端透明性原则;支持对多种异构底层网络的支持(兼容)。
(5)编址与命名:采用层次化的编址与命名体系,全局编址与命名(Global Addressing)。
(6)寻址与路由:支持局部路由方式、支持移动性。
(7)服务质量保证方式:坚持采用面向无连接的技术。
(8)可运营可管理能力:网路的控制与管理是分布的。
(9)业务支撑能力:支持多种业务,成为公共承载网络。
4、3TNet的体系结构
3TNet是国家"八六三"计划信息领域重大专项,主要面向流媒体业务等高带宽需求应用。
3TNet的网络拓扑遵循分层拓扑结构,采用电路和分组混合的交换体制,主要包括T比特级核心层和G比特级边缘层。核心层是由T比特级的自动交换光网络和T比特级的路由器组成的支持双模双协议栈(IPv4/6)的骨干传输层,边缘层是由G比特级的光传送网络和G比特级的路由器组成的边缘汇接传输层。
3TNet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拓扑架构,大大提高了互联网络的性能,对流媒体、VoIP等多媒体业务能够很好地支持。但是它基本没有对现有的网络协议体系结构作根本性改变,因此并没有解决移动、安全、可信等突出问题。
5、MP的体系结构
MP(Medianet Protocol)是流媒体宽带网络的协议,是流媒体网络的基础技术,是包含流媒体信息传输、储存和处理的相对完整的技术体系。媒体网(Medianet)是一个定位为提供多媒体服务的下一代网络的平台,其核心是视频流媒体加上宽带网络。
(1)分组交换模式:在ISO的网络协议栈模型中,MP技术主要工作在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分组交换技术在网络统计复用方面的高性能MP技术本质上依然属于分组交换技术,与IP技术(和以太网技术)、ATM技术等主要分组交换技术不同的是:MP技术中的分组(包)只包含三个固定长度,分别对应不同的业务数据的封装需求,而IP技术的帧长是可变长的,这种变长包在提高了网络的业务数据承载效率和提高封装灵活性的同时,也给网元的处理带来了难度,尤其是对于分组的硬件处理实现带来不便,影响了分组处理效率的提高。而ATM中的信元是固定长度的(只有53个字节),这种单一长度的分组便于分组的硬件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务数据封装的灵活性和效率。MP技术中的三种固定长度的分组是
MP 相关文章:
- 基于3G手机的应用(09-30)
- 便携时代风起云涌,Wi-Fi携手微型硬盘引领潮流(11-18)
- 移动IPv6里面地服务质量(01-11)
- IPv6的网络安全改进与新问题(01-16)
- IP QoS中的主要技术方案概述分析 (01-16)
- VoIP在基于MPLS集成模型里的QoS技术(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