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分组传送网的新技术发展走向
还要注意适当重组业务流程和网络管理流程,以适应业务综合和网络融合的趋势。其次是MSTP处理颗粒(接口速度)的不匹配:MSTP以2Mbit/s速率及其虚级链来转送以太网业务,这就如同拿一把尺子来称苹果的重量一样不太合适。事实上,MSTP的内核是VC-12或者VC-4的交叉粒度来完成以太网的分组传送。在面向群路侧的处理对象是VC-4,不清楚也不能适应VC-4内包的传送。对于以太网而言,包长是变化的,流量是突发的。传统的SDH传送网对于基于分组化的业务和新的业务提供方式,存在着诸如业务指配处理复杂,带宽效率低,成本高,网络扩展性差等缺点。对于MSTP的交换平台,核心结构为交叉式电路方式的时隙交换,不能有效利用统计复用特性。
既然MSTP在下一代传送技术候选存在问题,那么当今市场上的宠儿ASON能否就是下一代网的雏形呢?答案也是否定的。ASON严格来说不是一种传送设备,毋宁说它是一种控制平面。而且当今的ASON的连接或是ASON设备的处理粒度也是VC-4,即便是将来可以在基于波分层面的2.5Gbit/s的调度和基于VC-12颗粒的调度,其所处理的对象也无根本性的变化。
根本的原因在于,IP包交换无疑已经牢牢占据了现代网络的统治地位。因此下一代的承载传送网必然是基于分组的。但是传送网分组交换的具体方式是怎样的呢?传送网在传送数据大量增加,数据传输容量超过电路交换的同时,专家们开始重新审视下列核心问题:传送网的核心处理机构是什么?核心处理机构对传送网新的处理对象是什么?以传送为目的的处理层次又是什么?
传送网是否需要将包的处理技术全盘拿来?典型的,是否需要将以太网的2层处理技术,或者是3层处理技术作为传送的处理,例如可以直接处理IP包呢?
早期的研究提出了IPoverWDM的概念,连所有2层功能都舍弃,将IP包直接调制到波长上,似乎路由器接一个光接口就是未来的网络。这种模型认为IP等数据包通过相应的封装技术(例如POS、GFP)就可以直接由WDM或OTN网络传送,从而省去了ATM甚至SDH/SONET层面。同时,只需过度建设(Overbuild)超大容量的光传输网,IP业务的业务质量(QoS)就可以得到保证。然而,这种网络模型被证明是一种价格昂贵的建网方式,其主要原因是IP路由器的POS(PacketoverSDH/SONET)接口和WDM系统的波长转换器(OTU)价格都较昂贵,采用过度建设(Overbuild)的策略将使网络成本居高不下。
另外的研究认为,传送网如果要发展,必须要增加传输设备的协议处理层次,到ISO七层协议的2层和2层以上进行处理。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实ATM的方向的初衷是对的,那就是使用标签技术。只不过是,ATM技术考虑对业务的界面不够友好,业务在封装成53byte信元的时候,有5byte的开销(被称为"信元税")。其核心原因是只考虑了交换与传输技术的技术要求,而对业务接口的兼容性考虑不够。其次,由于实际的网络中人们已经普遍采用IP技术,纯ATM网络已经不可能。不过既然现有ATM传送网络都是用来承载IP,如此人们就希望新建的分组传送网也能像ATM一样提供多种类型的承载能力。
2、传送网体系架构的要求
2.1具有面向包的处理能力通用平台
尽管IP数据业务所占用的带宽已经在某些运营商的网络中超出了传统的语音业务所占用的带宽,可是从业务收入角度来说,语音业务的收入现阶段仍然是运营商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传送网络体系结构,既可以面向包括传统语音业务在内各种业务接口,又可以具有统一的处理平台,以便更经济有效地支持大容量的多种业务的应用。
这种新的传送网络体系结构不会凭空产生,而应该兼容现有的协议,在各种协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环境中定义自己的位置。这就需要传送网络体系结构是具有包的通用处理能力的平台,具有通用的层间接口协议,既可以接受各种客户层协议,也能利用各种下层协议(服务层)提供的连接路径(trail)或服务。
同时这种新的传送网络体系结构需要考虑IP数据业务量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这需要为传送它的光网络带宽实行动态分配和调度以实现有效的网络优化,这种优化可以减少全网中所需光接口(POS接口和OTU接口等)和相应波长的数目,既大规模降低建网成本,又提高带宽利用率。
再者,对于实现TDM业务的无缝连接来说,可采用电路仿真业务的方式解决业已存在的电路型业务(POTS6,E1/T1和N×64kbit/s等业务)。
2.2具有极强的可扩展性
目前主流的2层协议例如以太网协议的可扩展性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VLAN的标签空间太小,只能有4096
T-MPLS 相关文章:
- PTN的三种技术类型(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