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毫米波无线接入系统标准、挑战、现状
移动传输并始终维持好的通讯质量的能力,此则是透过波束追踪算法的设计来达成,如图8所示。
图8、Beam Tracking Algorithm supporting UE Mobile Transmission
3、阻挡问题
如前文所述,毫米波在户外通讯必须利用大量天线单元所构成的相位天线阵列,形成窄波束传输,以高的阵列增益来克服户外通讯高路径损失与传输耗损。但这种波束形成的窄波束指向性传输最棘手的问题则是阻挡问题,特别是针对3GPP所定义的5G增强型行动宽带(eMBB)应用,主要的应用场景如购物中心、露天广场等人潮拥挤的热点,如图9所示,阻挡问题更是很难避免。5G微信公众平台(ID:angmobile)了解到,作者进一步指出,一旦信号被阻挡,将产生几十dB的信号功率损失,使得传输质量大幅下降,甚至无法继续通讯。因此阻挡问题必须被解决,才能够使5G增强型行动宽带应用在这些场景成为实际可实现的5G应用场景。
图9、3GPP 5G Millimeter Wave eMBB Typical Application Scenarios
4、多用户终端支持
利用大量天线单元所构成的相位天线阵列,形成窄波束指向性传输的另一个棘手问题,是支援多个用户终端的问题。
对于小型基站(Small Cell)而言,同时能够支援越多的用户终端,系统建置成本就越低,因此相位天线阵列必须在热点中支援多个用户终端。
如图10所示工研院针对人口密集、两端都是高楼大厦的典型都会场景:街道峡谷的通道量测结果,在多个不同接收位置接收端的接收功率分布图。
图10、Received Power Profile of mm-Wave Channel Measurement in Street Canyon Scenario
四、工研院毫米波高频无线接取技术的发展
工研院自2014年开始投入5G高频段接取技术的开发, 第一个计划因考虑零件的易取得性, 选择了11GHz频段作为前瞻计划的计划目标。以一年时间完成了从标准制定、系统设计规格设计、系统模拟平台之建置、系统性能浮点数与定点数模拟、系统架构设计、介质进接控制层(MAC)软件之设计与实现、基频单元之设计与实现、射频前端电路之设计与实现、2x8 16天线单元基站端天线阵列和2x2天线单元用户终端天线阵列之设计与实现、系统整合与验证, 完成了台湾第一个以载波聚合技术频宽达250MHz、峰值传输速率可达1Gbps之5G软硬件验证平台,如图11所示。并于2014年12月赴美国德州参加IEEE GlobeCom-2014的国际展示,如图12所示。
图11、ITRI 11GHz 5G HW/SW Verification Platform
图12、ITRI 11GHz 5G HW/SW Verification Platform Demonstrated in IEEE Globecom-2014
2015年配合台湾经济部技术处科发计划,开始执行"38GHz毫米波频段"高频接取技术计划,此计划并获得台湾手机芯片大厂联发科的加入,签署了新台币1000万元的技术授权,同时投入人力与工研院团队共同制订设计规格、并共同开发验证,实现了包括上行/下行、8x8 64天线单元之基站端相位天线阵列、8x4 32天线单元之用户终端相位天线阵列、混合型波束形成架构之射频前端、波束追踪算法设计、峰值传输速率可达1Gbps、支援大于10km/hr移动传输与200米涵盖范围之5G毫米波软硬件验证平台,如图13所示。工研院与联发科并共同于2016年2月赴西班牙巴塞隆纳参加MWC-2016的国际展示,如图14所示。
图13、ITRI 38GHz mm-wave 5G HW/SW Verification Platform
图14、ITRI 38GHz mm-wave 5G HW/SW Verification Platform Demonstrated in MWC-2016
五、结论
原题"5G毫米波无线接入系统"。
本文作者
陈文江:工研院资通所新兴无线应用技术组副组长、M300部门经理、台湾经济部技术处5G科研发展计划高频段接入技术计划的主持人。
- 解读5G八大关键技术(07-02)
- 作为延续性技术,5G到底能解决啥问题?(12-10)
-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概况--面向IMT-2020(5G)的多天线技术(08-27)
- 利用5G WiFi波束成形和LDPC性能技术提高无线连接(10-06)
- 不一样的5G!布建架构转向高密度小基站组网(08-24)
- 解析通讯技术:3G、4G、5G 背后的科学意义(下)(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