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嵌入式设计 > 智能化倒车雷达主控芯片系统概述

智能化倒车雷达主控芯片系统概述

时间:06-12 来源:互联网 点击:

1 引言

随着汽车普及率的逐年增加,消费者在将汽车作为交通运输工具的同时,对汽车配置有了更多的要求,尤其是对舒适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很多司机尤其是新手来说,倒车无疑是件非常头痛的事,倒车雷达正好可以帮司机解决这个难题,因此越来越多的商家进入了这个市场。从目前市场情况看,国内倒车雷达生产厂家都是使用单片机配合外围运放、锁相环电路完成超声波测距并提供报警的工作,缺乏单芯片方案,而使用单片机方案要求生产厂家必须具备开发软硬件的能力,而且利用软件控制存在不稳定的因素。如果能用专用芯片实现整个系统功能,对倒车雷达生产商来说,不仅能降低开发和生产成本,对整机的可靠性也有很大提高。

2 系统概述

2.1 系统框图

图1 芯片管脚图示

图2 系统内部结构框图

2.2 功能概述

系统提供4个超声波探头接口,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后,根据发送和接收的时间差判断障碍物距离的危险等级,输出相应报警信号。报警信号编码后采用双线差分方式输出,输出信号的内容包括:各探头检测到的障碍物距离的危险等级、最近障碍物的方位、最近障碍物的距离值和附加消息。

2.3 接口协议

报警信号采用双线差分串行输出的方式,目的是提高传输信号在长距离和强干扰环境下的传输正确性。双线差分传输具体格式是:ALOUTP输出实际需要的信号,ALOUTN 则输出与ALOUTP相反的电平信号。

2.3.1 倒车模式

报警信号以数据包格式输出,每个数据包包括3个字节,格式和内容如下所述:
第一个字节:第一字节高四位为起始标志,用于说明此报警数据是倒车模式下的数据还是扒车模式下的数据,倒车模式是“0101”,扒车模式是“1010”。倒车模式下数据格式如图3所示,第一字节的低2两位用于输出附加消息,输出数据指示1或4探头是否进入环境适应模式,S1表示探头1是否进入环境适应模式,“1”表示进入环境适应模式,“0”表示正常倒车模式;S4表示探头2是否进入环境适应模式,“1”表示进入环境适应模式,“0”表示正常倒车模式。低4位SX1和低3位SX0表示最近障碍物的方位,00表示是探头1方向,01表示是探头2方向,10表示是探头3方向,11表示是探头4方向。

图3 第一字节数据格式

第二个字节:如图4所示,SXA和SXB表示X号探头检测到的障碍物的危险等级,危险等级分为安全、警告、危险、停车4级,分别用00、01、10、11表示。例如第二字节数据为“10010000”,表示第一个探头检测到危险状态,第二个探头检测到警告状态,第三和第四个探头为安全状态。

图4 第二字节数据格式

第三字节:第三字节输出最近障碍物的距离值,数据格式如图5所示,DA1DA0表示最近障碍物距离的第一位数据,按BCD编码,最大值为3;DB0~DB3表示最近障碍物距离的第二位数据,按BCD编码,最大值为9;DC0表示第三位数据,0表示0,1表示5。

图5 第三字节数据格式

2.3.2 防扒车模式

防扒车模式下,输出的数据包也包括3个字节,但只有第一个字节为有效数据,后两个字节无效,固定为‘0x00’。该数据包第一字节的数据格式如图6所示,高四位为起始标志,用于说明此报警数据是倒车模式下的数据还是防扒车模式下的数据,倒车模式是“0101”,扒车模式是“1010”。低四位指示方位,SX位为1则表示X号探头检测到近距离障碍物,SX为0则表示没有检测到近距离障碍物。

图6 防扒车模式报警数据格式

3 智能化原理

3.1 防声波衍射处理

由于声波传输的特性,声波会出现未经实际物体反射就直接回到探头被检测到,造成处理器认为是实际发射接收到的信号,直接导致误报。但声波衍射的干扰强度很难达到实际物体有效反射的超声波强度,所以可通过识别来判断。硬件一旦判定收到的超声波信号是声波衍射返回的信号,则自动忽略该结果,芯片继续等待在固定时间△T内是否有有效反射波,有则进行处理,没有则转入下一探头的驱动。

3.2 智能识别处理

由于地面上的小物体,比如砖块,石块,水果都会造成超声波的反射,并让探头检测到。而这些物体并不影响车辆的倒车操作,所以实际上是一种误报现象。所以硬件要对这种情况进行处理,提高报警的准确性。

智能识别处理可以通过不同大小的物体反射的超声波幅度不同来判断。所以一旦确定多大的物体不会影响倒车的操作,就可以明确地测量该物体在不同距离上的超声波发生的幅度和转换后的电平大小,处理器可根据实验测试出来的结果在模拟或数字部分进行处理,根据要求忽略掉相应的接收信号。与防声波衍射处理一样,硬件忽略掉无效反射波后要继续等待在固定时间△T内是否有有效反射波,有则进行处理,没有则转入下一探头的驱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