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嵌入式设计 > 在环境测控中应用LonWorks技术

在环境测控中应用LonWorks技术

时间:06-06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前言

  根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的2010年环境保护目标,要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抓紧建立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体系,和定期颁布制度。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提出“一控双达标”计划,即全国重点城市功能区环境达标,所有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并实行总量控制。

  国外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面获得了巨大的进展。如美国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监测方面已有成套的技术方法和标准化的商品仪器,在大型企业排水口普遍安装了水质COD、pH、TOC、NH4+浓度和排水量在线连续监测系统。由企业购置安装,由环保局进行质量控制,其监测数据作为法定数据,基本上达到了随时监控与宏观调控的目的。日本经过80~90年代的努力,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对重点工业污染源都安装了在线连续监测系统,做到了实时监控和总量控制。

  目前,我国环保行业采用的监测系统普遍以单一环保监测仪表形式出现,长期运用4~20mA的模拟信号标准,或预留串行口作为通信接口,没有开放性,每个厂商都要各自进行数据传输软件的投资;而且国内尚未约定形成标准协议,不同厂商的产品之间没有互操作性。

  随着“一控双达标”工作的不断深入,加强污染源现场监督工作愈来愈成为跨世纪环保工作的关键。因此为了提高现场监督管理的手段和水平,环境污染监测及监控的自动化成为当务之急。另外,随着我国环保立法工作的完成,各级政府为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非常重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控制和处理。大量的工业污水处理站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正在或即将兴建,需要投入的资金很大。因此各地的投资方案大多采用分批投资,分期达到设计处理能力的办法。这样对污水处理厂和排放口的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就要求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互操作性、易维护性和可扩展性,以适应分期投资和不断扩展功能的需要。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自动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并逐渐形成了自动化领域的开放系统互连通信网络,形成了全分布式网络集成化自控系统。而现场总线正是这场深刻变革中的重要技术。

  现场总线系统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控制单元在物理位置上可以和测量变送单元及操作执行单元合为一体,因而可以在现场构成完整的基本控制系统。又由于它具有的通信能力,可以与多个现场智能设备沟通、综合信息,便于构成多个变量参与的复杂控制系统与精确测量系统。另外,由于现场总线仪表的数字通信特点,使它不仅可以传递测量的数值信息,还可以传递设备标识、运行状态、故障诊断状态等信息,因而可以构成智能仪表的设备资源管理系统。

  未来的发展要求测控网络应具备如下条件:

  1、 开放性:网络协议必须是开放的,并且对任何用户都是平等的。

  2、 互操作性:网络协议需要完整到任何制造商的产品都可以实现互操作。

  3、 通信媒介:可用任何传输媒介进行通信,包括双绞线、电力线、光纤、同轴电缆、无线电波和红外光波,并且多种媒介应能够在同一网络中混合使用。

  4、 网络结构:应能使用所有现有的网络结构,如主从式、对等式以及客户/服务器方式。

  5、 网络拓扑:应该不受总线型网络拓扑单一形式的限制,用户可以选择任意形式的网络拓扑。

  目前较流行的现场总线,如FF、CAN等,都达不到上述要求。而LonWorks技术却可以完全满足上述这些基本要求。可以说,LonWorks以其特有的优良性能,成为众多现场总线产品中的佼佼者。

在环境测控中应用LonWorks技术的好处

  在环境测控中采用LonWorks控制网络技术,有如下好处:

  1) 使网络结构简单、布线容易、工程施工方便、节省工程安装费用。灵活选择双绞线、电力线或无线作为通信媒体,在某些场合可以避免重新布线。

  2) 使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变得更灵活,容易与其他监测监控系统,如:工业过程监控系统、工厂设备监控系统等互联,实现系统总集成,使各系统之间按要求实现联动和信息共享。同时也打破了目前环境保护局部网单独、封闭、垄断的设计方式,更有利于普及与推广。

  3) 容易与管理微机局部网络实现联网和信息共享。

  4) 通过Internet实现远程管理和监控,有助于全局的集中管理,包括设备的远程监测、远程控制和远程诊断。

  5) LonWorks的互操作性保证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能顺利实现。

  6) 环境监控与设备的遥测、遥信、遥控、遥调可以采用同一控制平台,有利于系统的实施、管理和维护。

7) 采用LonWorks控制网络技术把我国已国产化的环保监测仪器与国外引进仪器集成网络系统,或把新老设备方便地纳入网络,其成本比引进外国成套监测系统将是成倍数下降,从而节约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