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锂电池组智能管理系统设计
引言
锂电池由于具有体积小、质量轻、电压高、功率大、自放电少以及使用寿命长等优点,逐渐成为动力电池的主流。但是由于锂离子电池具有明显的非线性、不一致性和时变特性,因此在应用时需要进行一定的管理。另外锂电池对充放电的要求很高,当出现过充电、过放电、放电电流过大或电路短路时,会使锂电池温度上升,严重破坏锂电池性能,导致电池寿命缩短。当锂电池串联使用于动力设备中时,由于各单节锂电池间内部特性的不一致,会导致各节锂电池充、放电的不一致。一节性能恶化时,整个电池组的行为特征都会受到此电池的限制,降低整体电池组性能。为使锂电池组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越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必须要对锂电池在充、放电时进行实时监控,提供过压、过流、温度保护和电池间能量均衡。
本文设计的动力锂电池组管理系统安装在锂电池组的内部,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在实现对各节锂电池能量均衡的同时,还可以实现过充、过放、过流、温度保护及短路保护。通过LCD显示电池组的各种状态,并可以通过预留的通信端口读取各节锂电池的历史性能状态。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动力锂电池智能管理系统主要由充电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包括电压、电流、温度数据采集)、均衡模块、电量计算模块、数据显示模块和存储通信模块组成。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管理系统结构框图
整个系统以单片机为主控制器,通过采集电流信息,判断出电池组是在充电、放电还是在闲置状态及是否有过流现象,并对其状态做出相应处理。对各节电池电压进行采集分析后,系统决定是否启动均衡模块对整个电池组进行能量均衡,同时判断是否有过充或过放现象。温度的采集主要用于系统的过温保护。整个系统的工作状态、电流、各节电压、剩余电量及温度信息都会通过液晶显示模块实时显示。下面对其各个模块的实现方法进行介绍。
微控制器 ATmega8
本系统采用的微控制器是美国ATMEL公司推出的一种高性能8位单片机ATmega8。该单片机具备AVR高档单片机系列的全部性能和特点,支持在线编程(ISP),只需要一条可自制的下载线就可以进行单片机系统的开发。其中ATmega8单片机有6路A/D转换通道,其中有4路为10位精度,在设计中可直接用于电池电压的测量。ATmega8的各项性能使其成为适应性强、灵活性高、成本低的嵌入式高效微控制器, 特别适合在开发阶段使用。
充电控制模块原理与实现
锂电池常规充电法是按预充、恒流、恒压三个阶段进行的,时序图如图2所示。
图2 常规充电法时序图
由于管理系统是随电池组一起放在电池箱内,且充电器是外置的,因此如果增加通信接口和外接充电器形成闭环控制,就会使该管理系统的通用性降低。为实现高通用性,使管理系统和外部的充电器单独工作,本电池管理系统采用间歇式充电法,如图3所示。
图
间歇式充电法是在预充和保持阶段通过间歇地打开和关闭充电回路,等效地改变充电电流的大小,进而实现在预充和保持状态时需要小电流、在正常充电时需要大电流的的性能要求。
在对带有管理系统的电池组进行充电时,需要外接与之匹配的恒压电源充电器,对其恒压值U的要求为:U=4.2V×N+损耗电压,其中N为电池节数。
限流值为该动力锂电池的常规充电电流0.3C(C为电池容量),在进行充电前必须先进行系统的初始化,然后按照间歇式充电法对电池组自动充电。
电压采样模块原理与实现
锂离子电池在充电时要求其端电压控制在4.2V以下,为防止过充损坏电池,要求必须在充电时实时检测各单节锂电池电压。管理系统采用图4所示的电压采样检测方案。其工作原理是:首先把单刀双掷开关K1、K2向上打到电压测量档,并通过MCU控制的多路开关Kn-1、Kn-2 (n=1、2、3、4、5、6、7),同步地将电容分别接到各单节电池两端,使电容充电至电容电压等于被测单节电池的电压;然后断开MCU控制的多路开关Kn-1、Kn-2,同时合上开关K3和K4接入A/D转换器进行测量。该方案可直接使用微处理器内的10位A/D转换器,不需要另外加入A/D芯片,节省了设计成本。实际电路中的模拟开关采用继电器实现。
均衡模块原理与设计
动力电池组是由多个单节电池串联组成的电池模块,由于电池个体之间内部特性的差异,若干次充、放电后,电池组会失衡,严重影响动力电池组的效率与安全。另外,电池组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过充电、过放电、电流过大、温度过高等现象会加剧电池间特性的差异,从而引起单节锂电池之间容量、电压等性能的不平衡,最终导致电池组整体特性的急剧衰退和部分电池的加速损坏。因此在锂电池组合使用时必须要解决各个单节电池在电池组中的平衡
- RFID车辆智能管理系统以及解决方案(12-20)
- Windows CE 进程、线程和内存管理(11-09)
- RedHatLinux新手入门教程(5)(11-12)
- uClinux介绍(11-09)
- openwebmailV1.60安装教学(11-12)
- Linux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选型探讨(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