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嵌入式设计 > 智能配电系统的关键技术与系统结构分析

智能配电系统的关键技术与系统结构分析

时间:10-22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导则》的具体要求,配电子站系统需要同时满足不同接线方式的所有要求,在隔离故障方面需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维持固定地区的供电正常,而在恢复供电的方面,则需要充分展示互联性,在同一方案的指导下,恢复故障地区的供电。一般而言,配电子站系统可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监控功能型子站与通信汇集型子站,监控功能型子站负责监控配电网的运行情况,对故障及时作出预警,通信汇集型子站可以看成通信网络的中转站,收集配电网运行的详细参数,加以整合传输至控制终端。

2.3 通信系统

首先,建设配电通信网络,在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将用户用电信息、配电自动化、配电计量等情况纳入考虑的范围,提高配电通信网络的利用效率,合理设计配电通信网络的整体架构。在智能配电系统当中,各级通信网络层级非常明显,各自的功能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如配电主站系统与配电子站系统的通信网络是骨干通信系统层,而配电子站系统之间的则为接入层,其重要性与具体作用均不如骨干通信系统层。传统的通信系统采用的都是采用公网通信,公网通信方式的安全性能比较低,容易遭受入侵。笔者建议无论是骨干通信系统层,还是接入通信系统层,都必须采用专网通信,在对馈线自动化要求特别高的地区,可以采取光纤专网通信,保证通信安全。具体的通信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c.jpg

3 智能配电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

3.1 分布式发电技术和DG技术

分布式发电技术是在分布式电源的基础上产生的,传统的配电系统只支持单一式接入,而智能配电系统则可以支持分布式接入方式。连接到配电网的小容量发电机或储能装置,具有多种接入方式的即是分布式发电。分布式发电技术对智能配电系统的影响非常大,换言之,智能配电网的容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布式发电技术的水平,然而分布式发电技术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制约,比如非辐射性潮流、短路容量等问题,且在孤岛情况下的运行能力明显难以为继。基于此,我国智能配电系统的分布式发电技术,关键在于提升其抗非辐射性潮流的性能。DG技术即是微网技术,微网技术是相对独立的技术,及产能与储能于一体,允许接入可再生能源,通常情况下,微网技术与分布式发电技术时相伴存在,共同运行的,微网技术通过自身的储能优势,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分布式发电技术的抗非辐射性潮流性能。

3.2 电子测量技术

电子测量技术(AMI技术),是实现配电系统信息化和数字化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其主要的实现载体是进量测和通信技术的配电系统高级量测体系(AMI)。电子测量技术的组成部分包括:数据收集单元、计量数据管理系统、回程传输单元、智能表计等构件,简而言之,AMI技术是从人工抄表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更好地实现了用户与供电企业之间的双向沟通,一则用户可以实时了解到自身的电力消费情况,二则供电企业可以直接向用户发送电价信号,获悉用户的用电信息,随后通过MDMS系统进行数据分析,测量效率与精确度都比较理想。

3.3 自愈控制技术

智能配电系统的运行环境相对封闭,在有利于接入分布式电源的同时,如果智能配电系统出现故障,人工维修的难度比较大。而智能化配电系统则是在灵活、可靠、高效的配电网网架结构当中,利用先进的数学和控制理论,在系统的内部划定检修维护区,当故障发生的时候,利用数学控制理论计算出故障发生的具体区域以及可造成供电停止的区域范围,自行加以判别,随后在此基础上完成自愈,省却了人工维护的步骤,节约人力资源。自愈控制技术的运行指标包括稳定性评价、经济评价、电能量评价、用户服评价等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智能配电系统的自愈控制技术并非完全智能化,需要在隐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执行相应的自愈控制技术方案,从而达到预期的自愈控制目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化配电网有利于根据地区的电力资源的不同而合理调配电力,保证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然而目前我国的智能化配电网发展水平尚处于提升的阶段,自动化程度不足,用户与电网之间的互动性有限。智能化配电系统是整个智能化配电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明确其内部系统结构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其技术特点,才能促进我国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