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射频无线通信文库 > 解析5G光传送网技术

解析5G光传送网技术

时间:09-20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但是同步精度受限于无线空口帧长度,5G的空口帧长度1ms比4G空口帧10ms小10倍,从而给同步精度预留的指标也会缩小,具体指标尚待确定。

因此,5G承载需要更高精度的同步:5G承载网架构须支持时钟随业务一跳直达,减少中间节点时钟处理;单节点时钟精度也要满足ns精度要求;单纤双向传输技术有利于简化时钟部署,减少接收和发送方向不对称时钟补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时钟传输技术。

2.4 灵活组网的需求

目前4G网络的三层设备一般设置在城域回传网络的核心层,以成对的方式进行二层或三层桥接设置。对站间X2流量,其路径为接入-汇聚-核心桥接-汇聚 -接入,X2业务所经过的跳数多、距离远,时延往往较大。在对时延不敏感且流量占比不到5%的4G时代这种方式较为合理,对维护的要求也相对简单。

但5G时代的一些应用对时延较为敏感,站间流量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同时由于5G阶段将采用超密集组网,站间协同比4G更为密切,站间流量比重也将超过4G时代的X2流量。

下面对回传和中传网络的灵活组网需求分别进行分析。

(一) 回传网络

5G网络的CU与核心网之间(S1 接口)以及相邻CU之间(eX2 接口)都有连接需求,其中CU之间的eX2接口流量主要包括站间CA(Carrier Aggregation , 载波聚合 ) 和CoMP (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Reception,协作多点发送/接收)流量,一般认为是 S1 流量的 10~20%。如果采用人工配置静态连接的方式,配置工作量会非常繁重,且灵活性差,因此回传网络需要支持IP寻址和转发功能。

另外,为了满足uRLLC应用场景对超低时延的需求,需要采用CU/DU合设的方式,这样承载网就只有前传和回传两部分了。此时DU/CU合设位置的承载网同样需要支持IP寻址和转发能力。

(二) 中传网络

在5G网络部署初期,DU与CU归属关系相对固定,一般是一个DU固定归属到一个 CU,因此中传网络可以不需要IP寻址和转发功能。但是未来考虑CU云化部署后,需要提供冗余保护、动态扩容和负载分担的能力,从而使得DU与CU之间的归属关系发生变化,DU需要灵活连接到两个或多个CU池。 这样DU与CU之间的中传网络就需要支持IP寻址和转发功能。

如前所述,在5G中传和回传承载网络中,网络流量仍然以南北向流量为主,东西向流量为辅。并且不存在一个DU/CU会与其它所有 DU/CU有东西向流量的应用场景,一个DU/CU只会与周边相邻小区的DU/CU有东西向流量,因此业务流向相对简单和稳定,承载网只需要提供简化的IP寻址和转发功能即可。

2.5 网络切片需求

5G网络有3大类业务:eMBB、uRLLC和mMTC。不同应用场景对网络要求差异明显,如时延、峰值速率、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等要求都 不一样。为了更好地支持不同的应用,5G将支持网络切片能力,每个网络切片将拥有自己独立的网络资源和管控能力,如下图所示。

11

另一方面,可以将物理网络按不同租户(如虚拟运营商)需求进行切片,形成多个并行的虚拟网络。

5G无线网络需要核心网到UE的端到端网络切片,减少业务(切片)间相互影响。因此5G承载网络也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方案,满足不同5G网络切片的差异化承载需求。

前传网络对于5G采用的eCPRI信号一般采用透明传送的处理方式,不需感知传送的具体内容,因此对不同的5G网络切片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中传/回传承载网则需要考虑如何满足不同5G网络切片在带宽、时延和组网灵活性方面的不同需求,提供面向5G网络切片的承载方案。

3 面向5G的光传送网承载方案

5G承载网络由前传、中传、回传三部分组成。

640

 

在综合业务接入点 CO(Central Office,中心局)可以部署无线集中式设备(DU 或 CU+DU)。CO节点承载设备可以将前传流量汇聚到此节点无线设备,也可以将中传/回传业务上传到上层承载设备。CO节点作为综合接入节点,要求支持丰富的接入业务类型,同时对带宽和时延有很高要求。分组增强型OTN设备可以很好的兼顾上述需求。

3.1 5G前传承载方案

5G前传分为3种不同场景:(a)小集中、(b)P2P大集中、(c)环网大集中。

13

 

小集中:DU部署位置较低,与4G宏站BBU部署位置基本一致,此时与DU相连的5G AAU数量一般小于30个(<10个宏站)。

大集中:DU部署位置较高,位于综合接入点机房,此场景与DU相连的5G AAU数量一般大于30个(>10个宏站)。

进一步依据光纤的资源及拓扑分布以及网络需求(保护、管理)等,又可以将大集中的场景再细分为P2P大集中和环网大集中。

针对5G前传的3个组网场景,可选择的承载技术方案建议下表所示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