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嵌入式设计 > KNX总线协议祥读

KNX总线协议祥读

时间:12-15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什么是KNX

更方便、更安全、更节能:楼宇管理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
  不管是在一个简单的家里还是复杂的办公室里,舒适性与空调、灯光、访问控制系统的多功能管理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同时,能源的有效利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更方便和安全再加上低能耗的要求只能靠智能控制和监控所有相关产品来实现。这意味着更多的线路,传感器和执行器工作来进行控制和监视。 这种大规模的布线反过来意味着更高的设计及安装的劳力,增加了火灾的危险和高昂的费用。

回答:KNX——住宅和楼宇控制领域唯一的开放式国际标准
  为了将控制数据传送到所有楼宇管理组件上,就要求有一个系统来处理某个设备的问题,这个系统保证所有的组件通过一个共同的语言进行通信:简而言之,一个如KNX总线那样独立于制造商和应用领域的系统。该标准是基于超过市场15年的经验,从已有的系统转变成KNX:EIB、EHS和BatiBUS。通过所有的总线设备连接到KNX介质上 (这些介质包括双绞线、射频、电力线或 IP/Ethernet),它们可以进行信息交换。总线设备可以是传感器也可以是执行器,用于控制楼宇管理装置如:照明、遮光 / 百叶窗、保安系统、能源管理、供暖、通风、空调系统、信号和监控系统、服务界面及楼宇控制系统、远程控制、计量、视频/音频控制、大型家电等。所有这些功能通过一个统一的系统就可以进行控制、监视和发送信号,不需要额外的控制中心。

照明

遮光和百叶窗

保安系统

能源管理

暖通(HVAC)系统

监视系统

远程控制

计量

视频/音频控制

大型家电

KNX协会是KNX技术的创造者和所有者。KNX技术是唯一一个对所有住宅和楼宇控制方面的应用开放的世界性标准,这些应用中包括照明和多种安全系统的关闭控制、加热、通风、空调、监控、报警、用水控制、能源管理、测量以及家居用具、音响及其他众多领域。这项技术可以应用在现有的和最新的住宅和楼宇中。

对于KNX协会的成员而言,该系统是免费授权的,此外,可以在任何处理器平台上运行。所有带有KNX标志的产品都经过鉴定以确保系统的兼容性、交互性和互操作性。

KNX技术
一、传输技术特点
  KNX/EIB 是一个基于事件控制的分布式总线系统。系统采用串行数据通讯进行控制、监测和状态报告。所有总线装置均通过共享的串行传输连接(即总线)相互交换信息。数据传输按照总线协议所确定的规则进行。需发送的信息先打包形成标准传输格式(即报文),然后通过总线从一个传感装置(命令发送者)传送到一个或多个执行装置(命令接收者)。
  KNX/EIB 的数据传输和总线装置的电源(DC 24V)共用一条电缆。报文调制在直流信号上。一个报文中的单个数据是异步传输的,但整个报文作为一个整体是通过增加起始位和停止位同步传输的。
  异步传输作为共享通讯物理介质的总线的访问需要访问控制,KNX/EIB 采用CSMA/CA(避免碰撞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CSMA/CD 协议保证对总线的访问在不降低传输速率的同时不发生碰撞。
  虽然所有总线装置都在侦听并传输报文,但只有具体相应地址的装置才作出响应。为了发送报文,总线装置必需首先侦听总线,等待其他总线装置正在发送报文完毕(这称为载波侦听Carrier Sense)。一旦总线空闲,从理论上说,每个总线装置都可以启动发送过程(这个称为多路访问(Multiple Access)。
  如果两个总线装置同时开始发送,具有高优先级的总线装置无需延迟可继续传送(这称为碰撞避免Collision Avoidance)。同时低优先级的总线装置中止传送,等待下次再试,如果两者具有相同的优先级,那么物理地址较低的可以优先。

二、拓扑结构
  系统最小的结构称为线路,一般情况下(使用一个640mA总线电源)最多可以有64个总线元件在同一线路上运行。如有需要可以在通过计算线路长度和总线通讯负荷后,通过增加系统设备来增加一条线路上总线设备的数量,最多一条线路可以增加到256个总线设备。
  一条线路(包括所有分支)的导线长度不能超过1000m,总线装置与最近的电源之间的导线距离不能超过350m。为了确保避免报文碰撞,两个总线装置之间的导线距离不能超过700m。
  总线电缆可与220V供电电缆并行敷设,并可形成回路和分支。总线导线不需要终端连接器。当总线连接的总线元件超过64个时,则最多可以有15条线路通过线路耦合器(LC)组合连接在一条主线上。上图所述结构称为域。每条线路可以连接64个总线元件,一个域包含15条线路,故可以连接15*64个总线元件。

安装总线可以按主干线的方式进行扩展,干线耦合器(BC)将其域连接到主干线上。总线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