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PLC接线的相关知识
1、电源
供我国使用的PLC的供电电源有两种形式:交流220V 电源和直流供电电源(多为24V)。图1-10提供的端子图为交流供电,如图4-1所示。图中L表示火线、N表示零线,表示接地。交流供电的PLC提供辅助直流电源,供输入设备和部分扩展单元用。系列PLC的辅助电源容量为250~460mA。在容量不够的情况下,需要单独提供直流电源。
采用直流电源供电如图4-2所示,这类PLC的端子上不再提供辅助电源。
2、输入回路的接线
各类PLC的输入电路大致相同,通常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直流12~24V输入,另一类是交流100~120V、200~240V输入,第三类是交直流输入。外界输入器件可以是无源触点或是有源的传感器输入。这些外部器件都要通过PLC端子与PLC连接,都要形成闭合有源回路,所以必须提供电源。
2.1无源开关的接线
系列PLC只有直流输入,且在PLC内部,将输入端与内部24V电源正极相连、COM端与负极连接,参见图4-3所示。这样,其无源的开关类输入,不用单独提供电源。这与其它类PLC有很大区别,在今后使用其它PLC时,要注意仔细阅读其说明书。
2.2接近开关的接线
接近开关指本身需要电源驱动,输出有一定电压或电流的开关量传感器。开关量传感器根据其原理分有很多种,可用于不同场合的检测,但根据其信号线可以分成三大类:两线式、三线式、四线式。其中四线式有可能是同时提供一个动合触点和一个动断触点,实际中只用其中之一;或者是第四根线为传感器校验线,校验线不会与PLC输入端连接的。因此,无论那种情况都可以参照三线式接线。图4-4为PLC与传感器连接的示意图。
两线式为一信号线与电源线。三线式分别为电源正、负极和信号线。不同作用的导线用不同颜色表示,这种颜色的定义有不同的定义方法,使用时参见相关说明书。图4-4(b)中所示为一种常见的颜色定义。信号线为黑色时为动合式;动断式用白色导线。
图示传感器为NPN型,是常用的形式。对于PNP型传感器与PLC连接,不能照搬这种连接,要参考相应的资料。
2.3旋转编码器的接线
旋转编码器可以提供高速脉冲信号,在数控机床及工业控制中经常用到。不同型号的编码器输出的频率、相数也不一样。有的编码器输出A、B、C三相脉冲,有的只有两相脉冲,有的只有一相脉冲(如A相),频率有100 Hz、200Hz、1k Hz、 2k Hz 等。当频率比较低时,PLC可以响应;频率高时,PLC就不能响应,此时,编码器的输出信号要接到特殊功能模块上,-11C如采用-11HC高速计数模块。
图4-5为型PLC与OMRON的E6A2-C系列旋转编码器的接口示意图。
3、输出回路的接线
输出口与执行装置相连接,执行装置主要包括各种继电器、电磁阀、指示灯等。这类设备本身所需的功率较大,且电源种类各异。PLC一般不提供执行器件的电源,需要外接电源。为了适应输出设备多种电源的需要,PLC的输出口一般都分组设置,参看图1-10和图1-11。
3.1输出回路接线的一般表示方法
PLC有三类输出:继电器输出、晶体管输出和晶闸管(可控硅)输出。如图4-6所示。要注意输出负载电源要求。输出主要技术指标见表4-2。由表4-2可知,晶闸管输出只可接
交流负载,晶体管输出只能接直流负载,继电器输出既可接交流负载也可接直流负载。当负载额定电流、功率等超过接口指标后要用接触器、继电器等过渡,通过它们接大功率电源。
继电器输出PLC控制设备既有直流电源又有交流电源时,可将相同性质、相同幅值电源设备接同一个COM端。切忌将不同电源设备接在同一个COM端。电源相同时,COM端可以连接在一起。
表2系列PLC输出接口电路技术指标
当外接电源电压不大于24V时,尽量保持5mA以上的电流。
响应时间0.2 ms是在条件为24V、200 mA时,实际所需时间为电路切断负载电流为0的时间,可用并联续流二极管的方法改善响应时间。如果希望响应时间短于0.5 ms,应保证电源为24V、60 mA。
图4-7给出的是继电器输出时,交、直流设备混合控制时的接线示意图。图4-8为晶体管输出控制交流设备或控制大功率设备时,通过继电器过渡的示意图。
3.2输入输出接口的安全保护
当输出口连接电感类设备时,为了防止电路关断时刻产生高压对输入、输出口造成破坏,应在感性元件两端加保护元件。对于直流电源,应并接续流二极管,对于交流电路应并接阻容电路。(http://www.diangon.com/版权所有)阻容电路中电阻可取51~120Ω,电容取0.1~0.47μF,电容的额定电压应大
三菱PLC接 相关文章:
- Windows CE 进程、线程和内存管理(11-09)
- RedHatLinux新手入门教程(5)(11-12)
- uClinux介绍(11-09)
- openwebmailV1.60安装教学(11-12)
- Linux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选型探讨(11-09)
- Windows CE 进程、线程和内存管理(二)(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