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射频无线通信文库 > 光纤通信如何突破瓶颈

光纤通信如何突破瓶颈

时间:09-01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它们允许接收器产生的信号与接收信号存在频率偏差,可以在这种情况下,重构信号的相位并实现同步,并且能修正传输中出现的脉冲变宽现象。

正交编码和相干检测技术,再加上使用两种不同偏振态的光传输信号的技术,这些结合在一起已经将光纤通信技术推向了极限。如今,新型的发射器和接收器可以让原本设计指标是每秒10Gb通信容量的光纤,在单一频率下,也就是单一波长下,实现每秒100Gb的长距离传输。而传统的光纤可以容纳多达100个频段,因此它的通信容量可以达到10Tb/s。

19

一个光波的相位,即波峰和波谷的到达时间,可以用来对信息编码。正交编码方式中,四种不同的相位(由图中上、中两个有一定相位差的二相位编码信号叠加而成)可以表示2bit信号的四种情况(图中下方波形)。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建设的区域、全国和国际性的光纤网络,大部分都可以与上述技术兼容,而在过去六年里,很多主干网络都已经完成更新,达到这样的信号传输速率。"目前,很多长距离地面通信光缆和绝大多数海底光缆都升级到了100Gb带宽。"TeleGeography公司的高级研究员Erik Kreifeldt说。

让我们以位于马里兰州汉诺威市的Ciena公司的光纤网络为例,感受一下相关的数字。这一系统拥有6个频段,每一个频段通信容量为100Gb/s,传输距离为数百到数千千米,加起来的数据传输速率为9.6Tb/s,可供38.4万人同时观看Netflix上的超高清视频。而这还仅仅是一根光纤,如今的一根光缆可以容纳几十到几百根光纤。

然而,尽管互联网泡沫在21世纪初破灭,但是全球用户对于带宽的需求从未减少。据Cisco公司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全球互联网数据传输量在2010年至2015年之间增长了整整5倍,而这一趋势看上去仍然会继续,主要是因为网络视频和物联网的发展。

未来光纤通信又将如何继续提升?研究者们正在积极探索。

其中一个想法是,采用更先进的信号编码技术,如今广泛使用的正交相移技术在单位信号间隔内可编码2bit,而Wi-Fi和其他无线系统采用了更复杂的编码方式。比如说,得到广泛使用的16-QAM编码,可以在一个信号中包括4bit的所有16种情况,从0000到1111。有些有线电视还采用256-QAM。

这样的先进编码方式的确可以在光纤中使用,但是正如你预料的,是有代价的。编码的方式越复杂,信息就需要被更紧密的打包在一起进行传输。一个信号包含的数据越多,它所能承受的外部扰动就越少,否则其中的一部分数据就会出错。提高信号发射功率可以改善这一情况,但是这样又会增加非线性畸变,这种畸变随距离增长而不断增加。因此,16-QAM编码技术只能应用于相对较短,约几百千米距离的信号传输。

而对于更长距离的光纤,研究人员则尝试将不同的频段压缩得更加紧密。这的确是可行的,因为目前的先进长距离光纤中包含几十个频段,相邻频段之间留有一定间隔以防止串扰。如果这些缓冲频段可以缩短甚至省略,那么一根光纤中就可以容纳更多的频段,实现所谓的超级频段系统(superchannel),这一系统中,信号在光纤中的全频段上传输。据Ciena公司的产品和技术营销总监Helen Xenos所说,这样的方案可以将数据传输速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0%。

要应用这样的技术,就需要找到一种编码方式,使得不同频段的信号之间不会互相干扰,有一些公司已经找到了一些方法。2013年,Ciena公司和英国电信集团BT采用无缓冲频段技术,在伊普斯维奇和伦敦之间搭建起800Gb/s的超级多频段通信网络。另外,至少还有一家Ciena公司的客户,正在将他们的超级频段系统应用于海底越洋光缆。

Ciena公司表示,他们采用独立的多个芯片处理多个激光信号,但是他们同样有能力将其集成到单个芯片中,使其更加紧凑和廉价。"我们的秘密武器是光子集成电路技术。"Infinera公司的技术解决方案总监Geoff Bennett说。2014年,他所属的公司发布了一款1Tb/s传输速率的超级频段系统,这一系统中有一个集成了10个激光发射器的光子集成电路,他还提到,未来的长距离传输系统可以将通信容量提升到12Tb/s,而在城市中使用的短距离系统通信容量还能再高一倍。

20

不同模式的信号,即不同的空间分布形式,可以用来在同一根光纤中传输多个信号,从而提高信号容量,某一模式中,光纤横截面上不同区域的光密度不同。如图中上方所示是一根光纤中可以存在的信号模式,而图中下方显示随着传输距离增加,不同模式之间可能会发生振荡而互相干扰。

这样的超级频段系统要普及还需要几年时间,但是一旦这一技术推广开来,它可能就是我们在现有光纤基础上可以做到的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