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PCB设计具体操作的细致分析
一、 布局注意事项
(1) 结构设计要求
在PCB布局之前需要弄清楚产品的结构。结构需要在
PCB板上体现出来。比如腔壳的外边厚度大小,中间隔腔的厚度大小,倒角半径大小和隔腔上的螺钉大小等等(换句话说,结构设计是根据完成后的PCB上所画的轮廓(结构部分)进行具体设计的)。一般情况,外边腔厚度为4mm;内腔宽度为3mm;点胶工艺的为2mm;倒角半径2.5mm。以PCB板的左下角为原点,隔腔需在栅格0.5的整数倍,最少需要做到栅格为0.1的整数倍。这样有利于结构加工商进行加工,误差控制比较精确些。当然,这需要根据客户的要求来设计。下图01所示为PCB设计完成后的结构轮廓图:
图01 PCB上的结构轮廓图
(2) 布局要求
布局优先对射频链路进行布局,然后对其它电路进行布局。
A 射频链路布局注意事项
完全根据原理图的先后顺序(输入到输出,包括每个元件的先后位置和元件与元件之间的间距都有讲究的。有的元件与元件之间距离不宜过大,比如π网。)进行布局,布局成"一"字形或者"L"形。
在实际的射频链路布局中,因受产品的空间限制,不可能完全实现,这就迫使我们将布局成"U"形。布局成U形并不是不可以,但需要在中间加隔腔将其左右进行隔离,做好屏蔽。至于为什么要做屏蔽我就不多讲了。如下图02所示:
图02 U形加隔腔图
还有一种在横向也需要添加隔腔。即,用隔腔把一字形左右进行隔离。这主要是因为需要隔离部分非常敏感或易干扰其它电路;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一字形输入端到输出端这段电路的增益过大,也需要用隔腔将其分开(若增益过大,腔体太大,可能会引起自激。)。如图03所示:
图03 一字形隔腔图
B 芯片外围电路布局
射频器件外围电路布局严格参照datasheet上面的要求进行布
局,受空间限制可以进行调整;数字芯片外围电路布局就不多讲了。
二、 布线注意事项
根据50欧姆阻抗线宽进行布线,尽量从焊盘中心出线,线成直线,尽量走在表层。在需要拐弯的地方做成45度角或圆弧走线,推荐在电容或电阻两边进行拐弯。如果遇到器件走线匹配要求的,请严格按照datasheet上面的参考值长度走线。比如,一个放大管与电容之间的走线长度(或电感之间的走线长度)要求等等。如下图04所示:
图04 以器件焊盘作拐点图
在进行PCB设计时,为了使高频电路板的设计更合理,抗干扰性能更好,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通用做法):
(1) 合理选择层数
在PCB设计中对高频电路板布线时,利用中间内层平面作为电源和
地线层,可以起到屏蔽的作用,有效降低寄生电感、缩短信号线长度、降低信号间的交叉干扰。
(2) 走线方式
走线必须按照45°角拐弯或圆弧拐弯,这样可以减小高频信号的发射和相互之间的耦合。
(3) 走线长度
走线长度越短越好,两根线并行距离越短越好。
(4) 过孔数量
过孔数量越少越好。
(5) 层间布线方向
层间布线方向应该取垂直方向,就是顶层为水平方向,底层为垂直方向,这样可以减小信号间的干扰。
(6) 敷铜
增加接地的敷铜可以减小信号间的干扰。
(7) 包地
对重要的信号线进行包地处理,可以显著提高该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当然还可以对干扰源进行包地处理,使其不能干扰其他信号。
(8) 信号线
信号走线不能环路,需要按照菊花链方式布线。
三、 接地处理
(1) 射频链路接地
射频部分采用多点接地方式进行接地处理。射频链路铺铜间隙一般30mil到40mil用的比较多。两边都需要打接地孔,且间距尽量保持一致。射频通路上对地电容电阻的接地焊盘,尽量就近打接地孔。器件上的接地焊盘都需要打接地过孔。如图05所示:
图05 射频通路接地孔图
(2) 腔壳接地孔
为了让腔壳与PCB板之间更好的接触。一般打两排接地孔且交错方式放置,如图06所示。PCB隔腔上需要开窗,如图07所示。PCB底层接地铜皮与底板接触的地方都需要开窗处理,使其更好的接触。如图08所示(PCB板的上半部分与底座接触):
图06 PCB隔腔接地过孔图
图07 PCB隔腔开窗图
图08 PCB底层开窗图
(3) 螺钉放置(需要了解结构知识)
为了使PCB与底座和腔壳之间有更紧密的接触(更好的屏蔽)
需要在PCB板上放置螺钉孔位置。
PCB与腔壳之间螺钉放置方法:隔腔每个交叉的地方放置一个螺钉。在实际设计中,比较难实现,可以根据模块电路功能进行适当调整。但不管怎样,腔壳四个角上必须都有螺钉。如图09所示:
图09 腔壳螺钉图
PCB与底座之间的螺钉放置
- WLAN 需要规划 掌握射频通信知识(01-03)
- 关于UART通信端口上射频干扰的研究(02-09)
- 基于WiMAX技术的5.8G无线专网射频系统设计(10-06)
- XRRU数字射频拉远设备助力无线网络建设(08-01)
- 灵巧划分在WIMAX射频中的应用(03-06)
- 使用OBSAI协议搭建多模基站的基带射频接口(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