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测试测量 > 测试测量技术文库 > 食品中残留物的分析检测

食品中残留物的分析检测

时间:01-20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利用超声技术,使样品萃取管内产生温度和压力,从而提高萃取效率。

  提取溶剂的选择原则是结构相似相溶原理。通常提取:

  脂溶性物质——使用石油醚、正己烷、己烷等提取油脂的溶剂。

  水溶性物质——使用极性溶剂或含水极性溶剂,如甲醇、乙腈等。

  常用溶剂依极性由强到弱顺序排列的顺序是:

  水、乙腈、甲醇、乙酸、乙醇、异丙醇、丙酮、二氧六环、正丁醇、正戊醇、乙酸乙脂、乙醚、硝基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苯、甲苯、二甲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环己烷、正己烷(石油醚)、正庚烷。

  2. 净化:消除对定性、定量结果的干扰是目的。

  1)液-液分配——传统净化方法。

  利用被测物与干扰物在两相不相溶的溶剂中不同的溶解度将其分析,从而达到净化的效果。优点是:选择合适的试剂组后,净化效果好、回收率高、操作简单。缺点是溶剂量大污染环境,对被测物的性质有一定要求,因而适用范围有限。

  2)柱层析——使用最多的净化方法。

图4 自装填层析柱

图5 固相萃取柱及固相萃取器

图6 自动固相萃取仪

利用色谱分离原理将被测物与干扰物进行分离,并对被测物进行富集。早期层析柱是将填料装入玻璃、塑料等材质的柱体内(见图4)。随着使用的普及,推出了商品化的固相萃取柱,这类柱子配合专用的固相萃取器,使用方便、重现性好,现在多数残留分析实验室都在使用(见图5)。但由于基质的复杂性,以及固相萃取柱在装填时的差异,所以如果没用经验的话回收率的重现性比较差。为克服这一不足,仪器公司开发出商品化的自动固相萃取仪(见图6)。自动固相萃取仪在工作站的控制下准确地工作,提高了重现性。

  3)免疫亲合柱——应用生化抗原抗体技术的高选择性吸附性,吸附被测物,然后再用洗脱剂解析被测物,实现净化、浓缩。对于单一(或一类)物质的分析而言,免疫亲合柱净化浓缩效果非常好。唯一的缺点是免疫亲合柱的成本比较高。

  4)分子印迹材料填装的净化柱——用合成的分子印迹材料装填制成净化柱,其性能类似免疫亲合柱,有非常好的选择性吸附净化效果。其缺点是目前合成工艺还难以控制合成出性能完全一样的原料,这就使填料的吸附、洗脱性能难以保持完全的一致,因此还不能商品化。

  5)凝胶渗透色谱——根据化合物的分子量将被测物与基质中的干扰物分离。现在为提高分析效率,多采用高压仪器法(见图7)。该方法净化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被测物与干扰物的分子量差,分子量相差越大净化效果越好。另外,分离过程溶剂的消耗量比较大。

图7 凝胶渗透色谱仪

  6)液相色谱——该方法的净化原理很好理解,就是利用色谱分离技术。该技术多与色谱仪联用,现在已有仪器公司将其商品化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联用。这种技术与气相色谱联用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而且商品化装置价格也较高。

  3. 浓缩:提高检测灵敏度的措施。

  自然挥发法——最简单、且对低沸点化合物浓缩最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浓缩效率低,而且溶剂一般只能采用低沸点的有机溶剂,如:乙醚、丙酮等。

  吹扫法——为提高效率,当被测物不是沸点很低的物质时,更广泛采用。为操作方便,仪器公司将其商品化,称为“氮吹仪”(见图8)。氮吹仪一次最多可处理48个样品,效率非常高。一般溶剂量不能太大。

图8 氮吹仪

  K-D浓缩器浓缩法——传统挥发或半挥发性物质的浓缩方法(见图9)。优点是回收率高,缺点是效率低。仪器公司根据K-D浓缩器的原理,推出商品化的“快速旋流仪”(见图10)。无论是K-D浓缩器还是快速旋流仪,对于高、低沸点化合物的浓缩,均能得到较好的回收率。

图9 K-D浓缩器

图10 快速旋流仪

  真空旋转蒸发器——残留分析实验室最常用的浓缩装置,优点是对大溶剂量的浓缩效率较高,缺点是对低沸点化合物的浓缩回收率较低。

  超临界萃取——集萃取、净化、浓缩为一体,效率非常高。但应用该技术要想得到好的重现性,必须严格地控制操作过程的各个参数。而食品本身就很复杂,所以,要得到好的重现性需针对每一种商品开发一个对应的方法,除非是商品简单,批次非常多。否则,前期工作量太大了。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技术一直没有推广开的原因之一。

  固相微萃取——也是一个集萃取、净化、浓缩为一体技术。该技术特别适合于分析水溶液中的挥发或半挥发有机物,操作简单。但该技术的最大问题是定量重现性差,所以只适用于半定量或初筛。

  4. 检测:得到定性、定量分析的最终结果。

  定量分析——常用的仪器有:气相色谱仪(GC)、液相色谱仪(HPLC)、紫外/可见光光度计(UV/VIS)、荧光分光光度计(FL)等。

GC常用检测器包括:电子俘获检测器(ECD)—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