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测试测量 > 测试测量技术文库 > 分布式光纤传感温度测试系统性能标定方法

分布式光纤传感温度测试系统性能标定方法

时间:12-28 来源:互联网 点击:

而使仪器使用者在进行测量数据处理时,能更清楚地知道数据的可靠性并合理确定数据的准确度。因此,仪器需要通过实验进行可重复性和准确度的系统性能标定。

1.实验设计

(1)实验设备

1台分布式光纤传感温度测试仪器,1台恒温水域槽SC—5A,光纤若干,1台计算机,剪刀、胶带若干。

(2)实验步骤

将大约200m的光纤放入水槽中,水槽设定为恒温40℃,并在表1设定仪器的相关配置参数。

以上不变的参数在本实验中保持不变,变量为采样时间。实验分为4组,名称分别为T30、T60、T120、T240,相应的采样时间分别为30s、60s、120s、240s。然后启动仪器开始实验,得到实验数据。

2.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1)重复性标定数据处理方法

计算每组实验每次计量各测点之间测值的标准差,得到100个标准差。如果100次重复测量得到的100个方差随着时间的加倍而减半,并且100个标准差足够接近,即每组实验标准差的极差比小于平均值30%,即可验证重复性。

(2)准确度标定数据处理方法

首先,证明测得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任取其中一次测得的各点数据,以0.01为温差单位(温度精确到2位小数),统计此温度下的实验数据值个数,作出数据值个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图(目前为散点图),图形形状接近正态分布曲线,即可以认为是符合正态分布。

然后,运用正态分布置信区间的概念,结合正态分布表,可以求得95%保证率下的置信区间。均值±1.96σ就是置信区间,1.96σ就是准确度。

3.实验主要影响因素

在上述实验中影响因素是时间,而此实验成立的前提是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为此,我们已经进行相关实验排除了其他可能影响的因素,即采样长度和采样间隔的影响。

(1)采样长度

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将放入恒温水槽中的光纤长度改为50m,并且采样时间设定为60s,其他的配置参数均与上述实验相同,进行实验,记录试验数据。经计算分析,当仅光纤长度变化时,试验数据的平均标准差变化极小,可忽略不计。由此可得,采样长度不是本实验的主要影响因素。

(2)采样间隔

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将采样间隔改为0.15s,并且采样时间分别设定为30s、60s、120s、240s,其他配置参数均与上述实验相同,进行实验,记录试验数据。运用同样的数据处理方法,求得各次测量的温度平均标准差和各次测量的极差比。对比可得各次测量的标准差相差不大,30s时的极差比差别较大,但极差比仍然都小于30%。由此可得,采样间隔不是本实验的影响因素。

4.小结

本实验在排除了采样长度和采样间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后,确定实验变量只有采样时间,并通过4组对比实验,设定采样时间分别为30s、60s、120s、240s,各进行100组实验,得到原始的实验数据。

然后,通过对每组实验中的100组数据求标准差及其标准差的平均值,对比分析4个标准差的平均值验证了理论,即随着采样时间加倍,温度变化的方差减半。在此前提下,求得各组实验的极差比并且比较得到极差比均小于30%。由此,验证了仪器的可重复性。

最后,同样运用实验中的原始实验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每组实验测量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规律,运用正态分布置信区间的概念,结合正态分布表,可以求得95%保证率下的置信区间。均值±1.96σ就是置信区间,1.96σ就是准确度。由此,求出4个采样时间下仪器的准确度,为今后仪器的使用提供了便利。

五、空间分辨力标定

由于受空间分辨力(0.5m)的限制,当光纤上发生小于空间分辨力长度的升温时,测得的温差将小于实际温差。本实验的目的在于探究局部升温时,温差测量值和温差实际值之间的关系。

本实验将先根据光纤测出环境温度计算出升温目标温度,再利用自制的线热源将光纤加热到目标温度。稳定一段时间后,在仪器上读出升温段测量温度,与实际温度比较后得出结论。

1.实验内容

局部升温长度:0.5m、0.3m、0.2m、0.1m、0.05m,共5种情况。

温差:5、10、15、20摄氏度,共4个等级。

表1配置参数的设置

光纤连接方案:光纤上升温段和测点的相对位置会影响测量值大小,以升温段0.5m为例:这0.5m可能恰好覆盖了一个测点所管辖的光纤长度范围,也有可能位于两个测点的中间,此时没有任何一个测点管辖的0.5m完全升温,而理论上这两种情况的测量值是不同的。通过一定连接方案的设计,可以人为控制升温段和测点的相对位置,囊括所有情况。

具体方案如图3所示。共取30个升温段,通过有规律地改变连接段的长度(每次递增0.05m,1.00m~1.45m共10个连接段,循环3次并除去最后一个,得到29个连接段),从而改变升温段和测点的相对位置,保证测量结果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图3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