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电压开关不对称半桥DC/DC变换器
图7是该变换器在输入电压为350V时,不同负载下的效率曲线。该电路满载时效率可达94%以上,而变压器原边不采用箝位电路,只在输出二极管加RCD吸收电路,效率最多为93.1%。
3 输出特性分析
由上面工作过程的分析可知,箝位二极管Dg1和Dg2的引入,并没有明显改变变换器的工作特性。其原因有二:其一是通过该箝位二极管的电流很小,其二是它们只在输出整流二极管换流时才起作用,作用时间很短,因此,引入箝位二极管并没有改变变换器的工作特性。该变换器的直流增益q为
式中:Vo′、Io′分别是输出电压、电流折算到原边的值。
由式(1)可见,该变换器的直流增益是谐振电感Lr上平均电压降△V(=4LrfsIo′)和占空比D的函数。输出特性可由图4表示。
4 实验结果
为了验证以上的分析,制作了一台直流输入300~450V,输出54V/6A的不对称半桥实验样机,它的规格和主要参数为:
输入电压 300~450V;
输出电压 50V;
输出电流 0~6A;
工作频率 100kHz;
主开关S1和S2 IRF840;
箝位二极管Dg1和Dg2 MUR860;
整流二极管Dr1和Dr2 30CP0150;
谐振电感Lr 40μH;
变压器的参数 n=50:20:20,Lm=1.2mH,Ls=162μH。
图5(a)是S1正常工作时的vGS1和vDS1波形,S2正常工作时的vGS2和vDS2波形和图5(a)类似,它们都是在电压为零时开通。图5(b)是S1一个周期内承受的电压和流过的电流的波形图,图5(c)是S2一个周期内承受的电压和流过的电流的波形图。由这两图可见S1和S2所有的换流都发生在电压过零时。S2的暂态过程较多,开通过程也更复杂些,所以图5(c)中有较多振荡。
为了验证该电路拓扑的工作特性,将该实验样机与另一台只在输出整流二极管Dr1和Dr2加RCD吸收电路的实验样机进行了比较。RCD吸收电路的参数选择为:电阻为330kΩ/3W,电容为4.7nF/1kV,二极管采用FRl07。图6(a)是只采用RCD吸收电路时输出整流二极管Dr1两端的电压,图6(b)是采用本文所述箝位电路时输出整流二极管Dr1两端的电压。不难看出,图6(a)中Dr1端的电压尖峰达到了250V以上,而采用箝位电路能明显减少输出整流管上的电压尖峰,有利于防止该整流管被击穿。
5 结语
本文介绍了一种变压器原边带箝位电路的不对称半桥直流变换器,对其主开关的开关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制作了一台实验样机,并对该电路与只带RCD吸收电路的样机进行了比较。该电路的特点如下:
1)主开关S1和S2在满负载范围内能实现软开关;
2)输出整流管的电压过冲明显减少.有利于防止该整流管被击穿,同时可以选择耐压稍低的整流管,扩大了选择范围;
3)该电路比只采用RCD吸收电路的效率要高;
4)箝位二极管管Dg1、Dg2以及谐振电感Lr的引入,并没有改变变换器的工作特性。
由于该电路拓扑相对于只采用RCD吸收电路具有如此大的优势,所以,这种拓扑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其他直流变换器。
- 大功率储能型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的研究(02-28)
- 六种基本DC/DC变换器拓扑结构总结(12-12)
- 工程师自我养成之反激变换器控制环路仿真设计(12-09)
- 全桥变换器结构 软开关移相电源设计(12-07)
- 单级三相高频隔离AC/DC变换器设计(12-06)
- 一种电流温度稳定度小于1μA/℃的V/I变换器(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