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镇流器对荧光灯性能的影响
1电子镇流器的启辉方式及其对灯管开关寿命的影响
为减小器件尺寸可将电子镇流器做成高频逆变器,开关频率一般在30~50kHz,镇流电感的储能较电感式镇流器小得多,电感释放的能量不能击穿灯管,故采用目前流行的LC谐振方式产生足够高的谐振电压击穿灯管。使灯管启辉,点燃后由电感镇流。
采用LC谐振启辉方式可使灯管在灯丝没有加热状态下强行击穿启辉,也就是“即点即亮”。这种“即点即亮”的功能似乎用起来很方便,但由于灯丝没有加热而不能发射电子去中和汞离子,使在高压电场作用下的汞离子轰击灯丝,使灯丝表面的有利于发射电子的物质被轰击飞溅,违背灯丝加热后再加高压启辉的基本原则。在灯管点燃前的启辉期间,由于LC谐振回路Q值较高(10~30)。灯丝冷态电阻低(总计不足10Ω),故谐振电流将达到正常工作电流的10倍左右。开关管、谐振电容将承受巨大的电流,电流冲击是电子镇流器故障率高、寿命短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电子镇流器必须具有灯丝预热后启辉的功能。荧光灯灯丝预热的基本要求是:在电子镇流器通电最初2秒左右的时间对灯丝预热到600℃~800℃(在光线较暗处可见灯管两端开始发红)后在灯管两端加LC谐振高压击穿灯管,使其点燃。由于灯丝预热后具有发射电子的能力,可在灯丝加热时将汞离子中和,使其停止加速,在最大程度上减小对灯丝的轰击,延长灯丝寿命。在灯丝预热过程中也不应有辉光放电。这样做以后,灯管的开关寿命一般可以超过20万次,最低也能超过10万次。从而消除了以往每一次点燃减少使用寿命半小时到一小时的传统观念,使荧光灯的通断基本上不再影响其使用寿命。欲实现这种效果,必须优选预热方式。
启辉方式如采用PTC元件并联在谐振电容两端的方式,使电子镇流器通电后,利用PTC元件冷态的低电阻值降低电感电容谐振回路的Q值,从而降低电容两端的电压,使灯管不被击穿启辉,而处于预热状态。当PTC元件通过电流被加热到转折温度时,由低阻状态变为高阻状态,使谐振回路的Q值升高,电容两端(即灯管两端)电压升高使灯管被击穿启辉。从理论上讲,这种预热启辉方式可行,但实际应用中,由于PTC元件处于高温状态,因此其可靠性得不到长期保证,而且当环境温度变化范围很大时,高温环境下PTC元件将起不到对灯管预热启辉的作用,同时也容易因灯管冷启辉时的过电压(高于正常启辉时数倍)造成PTC的击穿。而在低温环境又因加热的电功率不足,使PTC元件温度达不到转折值,常使灯管不能被击穿点燃或点燃后又回到启辉状态,而不能维持正常照明。由于以上诸原因,在实际应用中常出现PTC元件的损坏,甚至先于灯管而损坏,在总的效果上对灯管的开关寿命改善不十分明显。我们认为低应力预热启辉方式最好,即在预热过程中电子镇流器的各处应力均不高于正常启辉状态,输入功率随灯丝的温度上升而缓慢增加,并在灯丝被加热到具有发射电子能力时,将LC谐振高压加到灯管两端使灯管被击穿启辉,由于灯丝被预热,荧光灯管的启辉电压明显降低(150V~290V),这样不仅灯丝发射电子可中和被电场加速的汞离子,而且由于灯管击穿场强较灯丝冷态灯管击穿场强小得多,汞离子速度小,进一步减小汞离子(原子)对灯丝的轰击,使灯管寿命的延长得到保证。
2灯管故障对电子镇流器的影响
在电感镇流器与荧光灯配套时,随着点燃时间的增长和开关次数的增加,灯管中灯丝表面发射电子物质由于汞离子的轰击作用飞溅而减少,灯丝发射电子能力减弱造成灯管电压升高,电流减小,最终不能维持灯管电压高于启辉器辉光放电电压,使启辉器反复动作,灯管不能正常点燃,即灯管寿命终了,这时只能更换新灯管才可恢复工作。
电子镇流器与荧光灯配套使用时,由于电子镇流器是采用谐振式启辉方式,灯管点燃后,导通的灯管并联在谐振电容两端使谐振回路Q值急剧下降,这时电容的端电压为灯管的工作电压。当灯管寿命后期,由于前述原因,使灯管电压增加,在这种状态下,谐振电容端电压和电流随之增加,灯丝电流增加,从而缓和了灯丝发射电子不足的现象,但灯功率增加。
当灯管寿命终了时或由于其他原因可能会出现灯管不能被激活启辉,等效谐振电感、谐振电容将流过正常工作电流的10倍甚至更大的电流,如灯丝在很短的时间内不能烧断,则上述元件特别是开关管将被热击穿,从而使电子镇流器损坏。
如荧光灯两端灯丝发射电子不平衡时,将出现程度不同的“整流”现象。当这种“整流”现象严重时,将使两个串联的输入滤波电解电容器分压输出点电位发生偏移,可能造成其中一
- 电源设计小贴士 1:为您的电源选择正确的工作频率(12-25)
- 用于电压或电流调节的新调节器架构(07-19)
- 超低静态电流电源管理IC延长便携应用工作时间(04-14)
- 电源设计小贴士 2:驾驭噪声电源(01-01)
- 负载点降压稳压器及其稳定性检查方法(07-19)
- 电源设计小贴士 3:阻尼输入滤波器(第一部分)(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