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MOSFET雪崩击穿问题分析
定性,也有可能使其电流密度达到雪崩式注入值。而对于MOSFET,由于是多数载流子器件,通常认为其不会发生正向偏置二次击穿,而在反向偏置时,只有电气方面的原因能使其电流密度达到雪崩注入值,而与热应力无关。以下对功率MOSFET的雪崩击穿作进一步的分析。
如图1所示,在MOSFET内部各层间存在寄生二极管、晶体管(三极管)器件。从微观角度而言,这些寄生器件都是器件内部PN结间形成的等效器件,它们中的空穴、电子在高速开关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MOSFET的各种不同的表现。
导通时,正向电压大于门槛电压,电子由源极经体表反转层形成的沟道进入漏极,之后直接进入漏极节点;漏极寄生二极管的反向漏电流会在饱和区产生一个小的电流分量。而在稳态时,寄生二极管、晶体管的影响不大。
关断时,为使MOSFET体表反转层关断,应当去掉栅极电压或加反向电压。这时,沟道电流(漏极电流)开始减少,感性负载使漏极电压升高以维持漏极电流恒定。漏极电压升高,其电流由沟道电流和位移电流(漏极体二极管耗尽区生成的,且与dVDS/dt成比例)组成。漏极电压升高的比率与基极放电以及漏极耗尽区充电的比率有关;而后者是由漏-源极电容、漏极电流决定的。在忽略其它原因时,漏极电流越大电压会升高得越快。
如果没有外部钳位电路,漏极电压将持续升高,则漏极体二极管由于雪崩倍增产生载流子,而进入持续导通模式(Sustaining Mode)。此时,全部的漏极电流(此时即雪崩电流)流过体二极管,而沟道电流为零。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可能引起雪崩击穿的三种电流为漏电流、位移电流(即dVDS/dt电流)、雪崩电流,三者理论上都会激活寄生晶体管导通。寄生晶体管导通使MOSFET由高压小电流迅速过渡到低压大电流状态,从而发生雪崩击穿。
4 雪崩击穿时能量与温度的变化
在开关管雪崩击穿过程中,能量集中在功率器件各耗散层和沟道中,在寄生三极管激活导通发生二次击穿时,MOSFET会伴随急剧的发热现象,这是能量释放的表现。以下对雪崩击穿时能量耗散与温升的关系进行分析。
雪崩击穿时的耗散能量与温升的关系为
ΔθM∝(12)
雪崩击穿开始时,电流呈线性增长,增长率为
di/dt=VBR/L(13)
式中:VBR为雪崩击穿电压(假设为恒定);
L为漏极电路电感。
若此时MOSFET未发生故障,则在关断时刻之前,其内部耗散的能量为
E=LIo2(14)
式中:E为耗散能量;
Io为关断前的漏极电流。
随着能量的释放,器件温度发生变化,其瞬时释放能量值为
P(t)=i(t)v=i(t)VBR(15)
式中:
i(t)=Io-t(16)
到任意时刻t所耗散的能量为
E=Pdt=L(Io2-i2)(17)
在一定时间t后,一定的耗散功率下,温升为
Δθ=PoK(18)
式中:K=,其中ρ为密度;k为电导率;c为热容量。
实际上耗散功率不是恒定的,用叠加的方法表示温升为
Δθ=PoK-δPnK(19)
式中:δPn=δinVBR=VBRδt;
Po=IoVBR;
δt=tn-tn-1;
tm=t=。
则温升可以表示为
Δθ(t)=PoK-Kδt(20)
可以表示成积分形式为
Δθ(t)=PoK-Kdτ(21)
在某一时刻t温升表达式为
Δθ(t)=PoK-K(22)
将温升表达式规范化处理,得
=(23)
式中:tf=,为电流i=0的时刻;
ΔθM为最大温升(t=tf/2时)。
则由式(22)得
Δθ=PoK=IoVBRK(24)
由上面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出,在功率MOSFET发生雪崩击穿时,器件温度与初始电流,以及器件本身的性能有关。在雪崩击穿后如果没有适当的缓冲、抑制措施,随着电流的增大,器件发散内部能量的能力越来越差,温度上升很快,很可能将器件烧毁。在现代功率半导体技术中,MOSFET设计、制造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优化单元结构,促进雪崩击穿时的能量耗散能力。
5 结语
与一般双极性晶体管的二次击穿不同,MOSFET的雪崩击穿过程主要是由于寄生晶体管被激活造成的。MOSFET由于工作在高频状态下,其热应力、电应力环境都比较恶劣,一般认为如果外部电气条件达到寄生三极管的导通门槛值,则会引起MOSFET故障。在实际应用中,必须综合考虑MOSFET的工作条件以及范围,合理地选择相应的器件以达到性能与成本的最佳优化。另一方面,在发生雪崩击穿时,功率器件内部的耗散功率会引起器件的发热,可能导致器件烧毁。在新的功率MOSFET器件中,能量耗散能力、抑制温升能力的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 简单:让LED电源的EMC/EMI问题不是问题!(12-05)
- 技术小贴士:设计开关电源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01-24)
- 具有更大灵活性电子医疗设备的EMI问题减少设计方法(01-12)
- 分析造成EMC的主要元器件 来解决EMC问题(01-11)
- 太阳能发电技术再获突破 解决失配问题及环境影响(01-11)
- 关于变频器与谐波问题的研究(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