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射频无线通信文库 > 华为绘制泛在超宽带蓝图

华为绘制泛在超宽带蓝图

时间:06-19 来源:互联网 点击: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ICT技术的创新变革,使得宽带网络,尤其是超宽带网络的建设正在成为推动信息技术发展与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基础。

在国家宽带战略与网络应用需求的推动下,运营商将宽带提速纳入到流量经营与智能管道的整体规划中。然而,如何构建一个经济、高效的网络环境,也成为了运营商面临的新的挑战。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FTTH论坛"上,华为接入网产品线营销支持部部长沈建荣表示,泛在超宽带已经成为数字社会发展的基础,单一的建网模式已难以满足超宽带建设需求。未来,按需部署,智能协同将成为运营商建网的主流趋势。

变局:泛在超宽带重定义数字社会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终端普及,以及应用业务类型的转变,消费者将更多现实生活中的活动迁移到网络上,数字社会正在悄然开启。

华为在年初发布的"2013年行业趋势报告"中指出,现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开始融合,物联网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这必将把信息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必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的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以高清IPTV、OTT业务、移动办公与视频会议等为主的业务模式,正在驱动用户对带宽需求的直线式增长。研究报告显示,从2012年到2017年,全球IP数据流量(固定+移动)将以年复合增长率23%的速度增长,到2017年将达到1.4 ZB。

沈建荣表示,数字社会要求宽带网络随时、随地、随物的连接和满足现实通信的超宽带需要。与此同时,未来的宽带网络也必须满足家庭、移动与办公等不同应用场景的泛在连接要求。

他指出,数字社会时代离不开超宽带网络,泛在超宽带网络才是数字社会的基础。

趋势:按需提速 智能协同

在满足数字社会对超宽带网络发展要求的同时,如何促进收入的增长,如何实现对成本的可控与网络价值的最大化成为关键所在。

对此,沈建荣表示,应用场景与用户需求决定了带宽诉求的长尾理论和区域性。运营商基于管线资源,在业务需求、带宽竞争和投资回报间取得平衡才能获得商业成功。"无论是从业务发展、高效价值,还是经济投资的角度,按需部署、智能协同都将成为运营商建网的主流趋势。"

实际上,在宽带提速过程,被视为最佳建网方案的FTTH,在经历入户施工困难、成本高等诸多难题之后,运营商开始调整战略,将混合组网模式推向前台,而这一模式在国外运营商建网过程中尤为普遍。

从全球范围来看,包括法国电信Orange、加拿大电信运营商TELUS,德国电信T-Mobile等均已采用FTTx混合组网的形式推进网络部署,推进业务与成本实现最佳平衡。以Orange为例,从2006年开始,Orange采用FTTH在全国主要城市进行网络部署,目前已覆盖10个城市与3万多个用户,并计划在2015年覆盖法国80%的人口,而在一些中、低密度地区采用FTTC进行建网。在国内,据了解,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与中国铁通在部分地区也已开展了FTTC/B+VDSL2试点。

与此同时,另一个重要趋势是FTTH的终端逐渐向智能化发展。在以OTT视频业务为代表的互联网大浪潮下,如何为运营商识别高价值业务,为精品业务提供保障,如何高效运营管理,也是当前面临的挑战。智能型FTTH具备任意端口任意业务接入的智能识别能力,可以为运营商级别的精品业务提供专项通道,让用户得到流畅,高清晰的视频感观,并且能够实现海量终端的高效开通,高效升级、排障。沈建荣表示:"智能业务、智能运维、智能互联"是下一代FTTH的主要特征和发展方向。

"全球领先运营商探索了各种FTTx试验,没有单一模式可经济、高效地满足超宽带建设需求。" 沈建荣表示,智能协同接入网才是众多运营商的最佳选择。

创新力:提升客户价值

创新能力与运营商需求紧密结合,是华为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举措。基于运营商宽带提速、智能布网的需求,华为提出了泛在超宽异构接入SingleFAN2.0的网络架构,进一步提升运营商网络能力与价值。

沈建荣表示:"华为SingleFAN2.0不仅可以满足运营商按需部署、智能提速的需求,同时实现光铜协同,有源与无源协同,有线与无线协同,满足运营商(FTTM/W、FTTO、FTTH、FTTH+、FTTB、FTTC)多模式混合组网,真正实现任意场景、任意介质与任意位置的泛在超宽接入的需求。"

"与此同时,华为SinIgeFAN2.0通过OLT技术实现了对所有网络的聚合管理,从而使远端设备的转发与分发更加智能化。通过接入网对不同的业务类型与场景进行识别,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 沈建荣说。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光纤入户难的问题,华为创新性地提出了FTTH+光纤到门解决方案,解决了FTTH与FTTB超高带宽和高效入户的挑战。FTTH+将光纤接入设备部署到离用户最近的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