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光伏系统——影响太阳能BOS效能的新架构和元件
太阳能作为一个可再生能源正在持续发展,对其的持续关注促进了太阳能板的价格降低和效率提升。同时,逆变器、充电器和能量优化器之类的平衡系统(BOS)器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将介绍影响太阳能BOS效能的新架构和元件。
无变压器的DC/AC逆变器在欧洲广泛应用,但是在美国,这种产品只是最近才在某些地区被使用。无变压器的逆变器拓扑结构有很多种,而Fraunhofer研究所开发的HERIC拓扑表现出了很高的效率。传统的全桥逆变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HERIC拓扑如图2所示,此图中还显示了两种新的开关/二极管对。这种拓扑利用独有的续流路径来减小开关和导通损耗,使效率提升到98%以上。
图1 用在无变压器逆变器上的全H桥
图2 用在无变压器逆变器上的HERIC拓扑
无变压器逆变器的优势
无变压器逆变器有几种优势。传统逆变器的变压器级,要提供电流隔离,因此重量大、价格高且损耗大。即使是带有超小变压器的高频逆变器也有很大的能量损耗,最高能到1%~2%。在持续减少光伏系统安装费用的过程中,每一小份能量都很关键。因此,向无变压器逆变器的过渡会继续。
太阳能作为一个可再生能源正在持续发展,对其的持续关注促进了太阳能板的价格降低和效率提升。同时,逆变器、充电器和能量优化器之类的平衡系统(BOS)器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将介绍影响太阳能BOS效能的新架构和元件。
无变压器的DC/AC逆变器在欧洲广泛应用,但是在美国,这种产品只是最近才在某些地区被使用。无变压器的逆变器拓扑结构有很多种,而Fraunhofer研究所开发的HERIC拓扑表现出了很高的效率。传统的全桥逆变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HERIC拓扑如图2所示,此图中还显示了两种新的开关/二极管对。这种拓扑利用独有的续流路径来减小开关和导通损耗,使效率提升到98%以上。
图1 用在无变压器逆变器上的全H桥
图2 用在无变压器逆变器上的HERIC拓扑
无变压器逆变器的优势
无变压器逆变器有几种优势。传统逆变器的变压器级,要提供电流隔离,因此重量大、价格高且损耗大。即使是带有超小变压器的高频逆变器也有很大的能量损耗,最高能到1%~2%。在持续减少光伏系统安装费用的过程中,每一小份能量都很关键。因此,向无变压器逆变器的过渡会继续。
无变压器逆变器的缺点
无变压器逆变器也有一些缺点。如前文所说,这种逆变器不包含由变压器提供的电流隔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安全隐患。然而,集成了完整的安全机制,例如隔离电阻测试和残余电流检测,会使得无变压器逆变器如同变压器一样安全。此外,有证据表明这种逆变器的接地问题会导致薄膜面板,尤其是一些CIGS太阳能面板受到永久的伤害。
逆变器拓扑中常见的是H桥中的开关。如像上文所提,逆变器设计正朝着以越来越高的功率来减少电感/电容和变压器的体积和成本方向发展。高压/高频开关在太阳能逆变器中是必需的。但是,在高压/高频条件下运行MOSFET会导致严重的传导损失。IGBT经常被使用是因为它们的传导损失比MOSFET要低。然而,它们会在关断期间会产生尾电流——增加了开关损耗。
ESBT
ST公司的射极开关式双极型二极管(ESBT)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如图3所示,ESBT的共基极放大器结构中包含了一个高压BJT和一个功率MOSFET,整个器件有非常低的导通电压降。
图3 带MOSFET驱动器的ESBT
当一个ESBT同外置MOSFET和二极管/电阻配对的时候,整个电路看起来像一个3端器件,经驱动后能达类似IGBT或功率MOSFET的工作状态。ESBT的关断能量比IGBT低很多,能实现高效设计,并非常适合高频率、高压逆变器设计。
传统结构的屋顶太阳能系统安装过程也在减少BOS成本,并提高性能。在这种结构中,太阳能板以串联/并联阵列形式连接在一起,对阴影和错配非常敏感。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串行阵列中的面板,其性能受阴影或尘土的影响,整串的输出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对这个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在面板或串联级增加一个DC/DC变换器和一个极大的功率点追踪器。
优化
面板级的能量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量转换和控制任务。这些功能要优化太阳能面板采集的能量,然后转换为连续的电压或电流,同时将工作状态发送至中央控制器。这需要一个微控制器或状态机、模拟感应电路、DC/DC电流转换,以及有线或无线通信。
这些具体功能都是易于理解的,并适合集成在一个模块中。这样做能提供成本、可靠性和性能优势。优化的MPPT输出可增加系统的性能,并导致效率增加,有助于降低系统成本。
一个典型的MPPT集成方案就是ST公司的SPV1020。它包含了一个集成式升压变换器,一个MPPT有线状态机,模拟感应电路和一
- 光伏系统用中小功率逆变电源的发展展望(12-08)
- 详解你不知道的光伏逆变系统小细节(12-07)
- 离网太阳能光伏系统设计中的电源电子应用解决方案(12-04)
- 独立光伏系统的储能变换器并联控制研究(05-13)
- 基于VRLA构建光储联合并网发电系统(12-13)
- 光伏系统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