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i4432散射式大气低能见度仪的设计方案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能见度作为主要气象环境参数之一,在天气变化、大气污染状况和浑浊程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环境监测意义,同时也在高速公路、航海、航空等交通运输以及军事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能见度检测仪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特点:一是目前公路交通、海港、机场等场所使用的能见度检测仪器基本上均为国外产品,一台动辄过十万的高昂价格限制了应用规模,往往适用于大区域的天气性能见度测量,难以覆盖到“团雾”
多发的局部小范围区域,存在预警检测盲点;二是现有的能见度检测仪器更注重测量精度,功能方面则较为单一,扩展兼容性差,数据传输方式基本还是以有线传输为主,没有有线通讯网络建设的地方就难以方便地架设,造成预警盲点区域较多,需要依赖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因此,针对现有问题,应用新技术设计一种低成本、低功耗、扩展兼容性好、能够灵活接入到现有智能交通监测网络的低能见度预警检测前端设备。
2.能见度的测量理论
根据气象能见度的定义,白天和夜晚能见度的概念有显着的差异。首先,白天能见度是以晴朗无云的天空为背景,而夜晚的观测背景是较黑的夜空;其次,二者的目标物也有区别,白天为黑色物体,夜晚则为灯光,属于点光源。所以白天和夜晚能见度测量依据的是不同的理论,分别为Koschmiedir“大气光”亮度传输公式和Allard的大气灯光照度传输公式。夜间能见度受影响的因素更多,测量过程远比白天能见度复杂,计算误差也更大。事实上,出于一致性和简易性考虑,目前大部分的能见度测量仪器主要以Koschmiedir定律作为基本的理论依据,仪器测量出的能见度值对于白天具有实际价值,基本上等同于白天的实际能见度,而对于夜晚仅具有物理意义,但作为参考对夜间行车间距和车速等行业应用仍具有指导作用。
2.1 能见度的计算公式
Koschmiedir定律可由能见度测量的基本方程Bouguer-Lambert定律推导出,根据Bouguer-Lambert定律:
式中, F 是在大气中经过x路径长度接受的光通量, 0 F 是在x=0时的光通量,σ 为消光系数。求导可得:
虽然Bouguer-Lambert定律针对的仅是单一光谱,但作为近似,对光谱通量同样适用。透射因数为:
式(5)即为Koschmiedir定律,式(6)为白天能见度的基本计算公式。Koschmiedir定律是确定天白能见度的理论基础,反映的是假定消光系数为常数,也就是大气处于均匀状态时,对于以水平天空为背景的黑色目标物,大气的透明程度以及目标物对于背景的对比度随距离变化的规律。由该定律可知,只要测得消光系数σ ,就可计算得到能见度值。
气象观测上,通常取视觉阀值ε =0.02,而大气光学视程(MOR)定义ε =0.05,代入式(5),可得到气象能见度和MOR的值:
航空业出于飞行安全考虑,通常推荐选用较高的视觉阀值ε =0.05,采用该值计算得到的能见度更为严格,更接近行业的实际需要。而高速公路等要求高安全性的应用领域也常常以该视觉阀值作为参考。因此式(8)是最常用的白天能见度的基本计算公式。本文研究研究测量的能见度就是MOR.
2.2 前向散射式能见度测量原理
根据Koschmiedir定律,只要测得大气消光系数σ ,就可以计算得到能见度,可见消光系数σ 是测量能见度的关键。前向散射式能见度测量仪器就是通过从适当的角度测量散射光强度来计算消光系数,进而获得能见度。其原理主要基于三个假设前提:
(1)大气均质,大气内影响能见度的各种颗粒是均匀分布的,即消光系数σ 为常数。该假设是所有能见度测量仪器的设计基础,无论是采用何种方式测量能见度,都是用有限空间的被测样本代表相对较大范围的大气状态,不可能包括所有的大气颗粒。由于大气中颗粒状态变化是大范围而且相对较为缓慢过程,在一定尺度空间范围,可以认为呈均质状态。
(2)大气消光系数σ 等于大气中雾、霾、雨和雪的散射系数,也就是说大气分子没有吸收或分子内部没有交互光学效应,可以忽略大气对光的吸收作用。用A表示大气的 吸收系数,用S σ 表示散射系数,则消光系数σ 有:
这一前提的正确性与大气粒子的光学特性有关,光线在大气传播的消光效应主要由吸收和散射引起,大气溶胶主要由水滴构成时,对光线的吸收作用主要取决于光线的传播距离,若长度足够小,则吸收作用便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计。由于前向散射方式不需要长的光线传输距离,所以测得的散射系数就可以认为是消光系数。
(3)通常情况下,选择适当的角度,散射仪测量的散射光强与散射系数成正比例关系,与散射颗粒的尺寸大小无关。该前提可根据Mie散射理论证明其正确性。
许多学者通过对大量
- 电源设计小贴士 1:为您的电源选择正确的工作频率(12-25)
- 用于电压或电流调节的新调节器架构(07-19)
- 超低静态电流电源管理IC延长便携应用工作时间(04-14)
- 电源设计小贴士 2:驾驭噪声电源(01-01)
- 负载点降压稳压器及其稳定性检查方法(07-19)
- 电源设计小贴士 3:阻尼输入滤波器(第一部分)(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