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2025妤犵儑鎷�04闁哄牞鎷�24闁哄喛鎷� 闁哄嫮鍠愬﹢锟�闁搞儻鎷�
首页 > 硬件设计 > 电源设计 > 燃料电池轿车总布置设计研究

燃料电池轿车总布置设计研究

时间:01-11 来源:互联网 点击:

1、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展,能源大量消耗 及环境污染问题随之产生。尤其对于汽车工业来 说,节能与环保已经成为当今发展的主题。作为 新能源汽车中的一种,零排放的燃料电池汽车已 引起各大跨国公司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的燃料 电池汽车在整车集成方面与国外还存在着一定的 差距。

2、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构成特点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驱动系统采用燃料电池动 力系统,取消传统的内燃机及驱动系统。燃料电 池动力系统主要由动力系统(燃料电池堆、动力蓄 电池)、辅助系统(空气系统、氢气系统、水系统)、 控制系统构成。主要包含如驱动电机、电堆、动力 蓄电池、增湿器、空气压缩机、氢瓶、氢辅、空滤、控 制单元等关键零部件。图1为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工作运行图。

3、某品牌燃料电池动力轿车动力系 统总布置问题分析

目前国内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其零部件产品

闁告梻濮惧ù鍥ㄧ▔閿燂拷...

一致性、通用性、可靠性、集成度等方面与传统 轿车相比还存在着若干影响整车基本参数的问题。

3·1 国内外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布置介绍

世界各国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发展的水平存 在着很大的差异。如通用公司的燃料电池动力 系统的集成度就较高。其在VOLT车上的应用 基本上可达到商业化运行程度。目前国内的燃 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度不高,系统零部件较分 散。因此其布置特点是分散式布置。表1 介绍 了国外品牌几种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的布置 方式。

3·2 某品牌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总布置设计

鉴于该动力系统的特点,某品牌燃料电池轿 车采用分散布置的方式,储氢系统布置在后备舱, 动力蓄电池布置在后座椅下方,辅助及驱动系统 布置在前舱及中央通道处。(见图2)

闁告梻濮惧ù鍥ㄧ▔閿燂拷...

3.3 载荷分布计算

整车质量参数的计算可以根据原车整车的参 数及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总成的参数,减除燃料电 池车没有采用的主要总成或零部件。先计算各个 部分的参数,由动力系统总成质量坐标参数计算 所得,再利用力学原理进行质心、质量等的计算。 根据力矩平衡原理:

闁告梻濮惧ù鍥ㄧ▔閿燂拷...

可计算得整备状态质心坐标为:X=1 304. 4; Y=13. 2;Z=473。

整车轴荷计算:由公式轴荷F=M×(X/L)得 表2。

闁告梻濮惧ù鍥ㄧ▔閿燂拷...

3·4 整车参数的影响

为了满足轿车高速行驶及良好操稳的要求, 轿车的离地间隙很小,一般在120 mm左右。作为 燃料电池轿车其电堆布置在中央地板下方,即使 将中央地板上移或通过更改前后悬架支撑弹簧的 强度,使整车抬高,也会影响到整车的最小离地间 隙使整车的通过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3·5 舒适性的影响

按照人机工程的经验坐姿各角度参考值如表 3所示。电堆布置在中央地板下方,由此产生地板 的上移占用了后排乘员的腿部空间,造成乘员腿 部弯角较小,长时间乘坐会很容易产生疲劳感。 可见针对燃料电池轿车的电堆的布置较理想的布 置空间应考虑布置在发动机舱。

闁告梻濮惧ù鍥ㄧ▔閿燂拷...

3·6 行李舱的影响

对于储氢系统,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是采用氢 瓶储存方式。各大公司的燃料电池汽车普遍采用 布置于后备舱的方式,考虑到氢瓶安全问题,储氢 装置必须与乘客舱隔离。该品牌燃料电池轿车平 台车的行李舱空间为432 L,而布置氢瓶后只能放 置3个标准手提箱,有效空间缩小为165. 5 L,而 消费者一般对行李舱还是有一定要求的,因此储 氢系统的布置也是将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3·7 散热性能的影响

该燃料电池轿车的散热问题也直接影响着电 堆系统性能。因此其对前端散热模块的风扇性能 及散热器的尺寸空间有着较大的要求。针对其紧 凑的前舱空间布置,必须考虑好散热性能的要求。 布置中一般可通过两种方式来提高散热性能:一 是增加进风面积,即扩大前保险杠进风口的面积; 二是合理布置前舱中的其他部件以保证散热器后 方留有足够的空间及气流通道以增加散热能力。

3·8 整车安全的影响

整车安全分为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其中碰 撞安全是衡量被动安全的一项重要指标。对燃料 电池汽车而言,由于储氢装置布置在后舱,在所有的 碰撞试验中, 后部碰撞必须检查后舱变形及储氢系 统是否完好。图3、4分别为碰撞前后的对比图片。 表4列出了碰撞氢瓶在3个方向的位移量。从分析 结果可见碰撞中氢瓶受到挤压,而且氢瓶的位移较 大,由此将导致氢瓶破损及氢瓶硬管路接头受到破 坏,给整车安全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闁告梻濮惧ù鍥ㄧ▔閿燂拷...

4、燃料电池轿车整车平台发展方向的建议

综上所述,燃料电池动力系统若要很好地在 整车上进行应用,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应 性开发,以推动燃料电池轿车产品化的进程。

4.1 车身架构的适应性开发
车身系统由现在轿车普遍采用的承载式车身 更改为半承载式的车身或者适当增加中央通道的 宽度。半承载式车身在燃料电池轿车的总布置中 具有更加灵活的优势。首先,采用半承载

鐏忓嫰顣舵稉鎾茬瑹閸╃顔勯弫娆戔柤閹恒劏宕�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