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应急电源日常维护应注意的几大事项
一)场地的维护:检查室内是否通风透气、室温多高?EPS所配的蓄电池环境温度消防行业要求不高于30℃,温度对蓄电池使用寿命影响较大,25℃以上每升高10℃蓄电池使用寿命减半,有条件的单位应装上空调。EPS必须远离火源及易燃易爆品,平常一般的杂物不要堆放于EPS放置的室内,既不利于防火安全也容易引来鼠类藏匿进而发生啃咬电缆线引发事故。春夏季节潮湿的空气易使EPS内部控制电路板上结露,从而使EPS出现控制故障,因此春夏季节应让室内尽量防潮。室内灰尘不能太多太脏,灰尘一般带正电荷,如果EPS控制板上积压的太多就可能造成控制板故障。EPS的放置点不能靠窗户太近,以防水浸、雨淋、日晒。
二)市电输入端的维护:经常检测市电电压是否正常,零、火线是否错位,尤其是Eps应急电源前端是具有双路市电或带有备用发电机组的电网更要经常检查第一路主电与第二路备用电供电的零、火线是否一致,如发现错位必须立刻纠正,否则易引起EPS故障。EPS前端装有防雷器的用户应定期检查防雷器及接地线是否正常。鼠类较多的场地一般应于输入输出电缆线外加装防护套管。
三)Eps应急电源输出回路的线路维护:根据EPS各输出断路器的现状判断输出回路是否短路,使用钳流表等检测各回路是否超载,用手触电缆的方式感知电缆的温度是否异常从而判断线径是否合适或太
一、 EPS应急电源
1.1 EPS应急电源的工作原理
EPS应急电源是允许短时电源中断的应急电源装置。作为消防应急电源系统,当建筑物发生火灾时,为疏散照明和其它重要的一级供电负荷提供集中供电,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在正常情况时,由交流市电经过互投装置给重要负载供电,当交流市电断电后,互投装置将立即切换至逆变器供电,供电时间由蓄电池的容量决定,当市电电压恢复时,应急电源将恢复为市电供电。
1.2 EPS应急电源的系统组成
EPS应急电源主要采用SPWM(交流脉带调制)技术,系统主要包括整流充电器、蓄电池组、逆变器、互投装置等部分。其中逆变器是核心,整流器的作用是将交流电变成直流电,实现对蓄电池及向逆变器模块供电。逆变器的作用则是将直流电变换成交流电,供给负载设备稳定持续的电力,互投装置保证负载在市电及逆变器输出间的顺利切换。系统控制器对整个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可以发出告警信号,同时可通过串行口与计算机或Modem连接,实现对供电系统的微机监控和远程监控。 二、EPS应急电源的应用
目前,专门为消防应急措施而设计研制的EPS应急电源,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它可以实现微机监控和处理,对消防应急照明、卷帘门、消防电梯、水泵、排烟风机等消防设施实现自动控制。此类产品多为高层建筑、机场、电信网络机房、医院、重要场馆等工程采用。具有以下特点:
(1)电网有电时处于静态,无噪音,小于60 dB,不需排烟、防震处理;
(2)自动切换,可实现无人值守,电网与EPS电源相互切换时间为0.1s~0.25s;
(3)带载能力强,EPS适合电感性、电容性及综合性负载的设备,如消防电梯、水泵、风机、应急照明等;
(4)使用可靠,在重要场合可以采用双机热备方式,确保事故和火灾情况下供电可靠,主机寿命可达20a以上,电池5a~10a以上。
(5)适应恶劣环境,可放置于地下室或配电室,可以紧靠应急负载使用场所就地设置,减少供电线路;
(6)对于某些功率较大的用电设施,如:消防水泵、风机,EPS可直接与电机相联变频启动后,再进入正常运行状态;
(7)应急备用时间,标准型为60min(有延时接口)。
三、 EPS应急电源与UPS电源的比较
采用不间断电源(UPS)供电方式,其造价昂贵,特别是在线式UPS,其转换效率较低,长期连续运行,必然造成电能浪费,实际上UPS适用于信息类负荷。
EPS应急电源与UPS电源的比较:
功 能 : EPS应急电源 UPS不间断电源
运行方式 :采用离线运行方式,高效节能、噪音低 采用在线运行方式,效率70%,噪音高
输出 :交、直流不间断电源 交流
体积 :小 大
转换时间 :不大于4ms,完全满足照明 等一般性交流负荷使用 不大于10 ms,但照明和一般性交流负荷使用成本高
效率 :99% 70%~90%
系统组成 :简单,故障率低 复杂,故障率高
四、 EPS应急电源与分散式的应急电源比较
分散的应急电源方式在目前的消防应用最为广泛,但只能局限于应急照明。随着楼宇智能化的普及和消防安全设施的完善,除照明外,需要为给水、通风、监控等各种应急设备供电,分散式应急电源不能满足需要,而EPS应急电源则完全可以
EPS应急电 相关文章:
- EPS应急电源的设计要点(12-08)
- 对比EPS应急电源与双电源供电(12-05)
- 浅谈EPS应急电源的设计及优势(12-05)
- EPS应急电源容量计算方法(12-05)
- 如何实现对EPS应急电源的远程监控?(12-05)
- EPS应急电源常用检测步骤(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