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电源设计 > 基于光伏电站低电压穿越技术的要求与实现

基于光伏电站低电压穿越技术的要求与实现

时间:12-07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当前光伏发电已成为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形式,其中大型光伏电站的接入,将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产生深刻影响,特别是在电网故障时光伏电站的突然脱网会进一步恶化电网运行状态,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1-2]。

  当光伏电站渗透率较高或出力加大时,电网发生故障引起光伏电站跳闸,由于故障恢复后光伏电站重新并网需要时间,在此期间引起的功率缺额将导致相邻的光伏电站跳闸,从而引起大面积停电,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3]。因此,亟须开展大型光伏电站低电压穿越技术的研究,保障光伏电站接入后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文献[4-6]主要分析了目前光伏电站实现低电压穿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0年12月,我国首套用于光伏电站低电压穿越现场测试的检测平台在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建成,表明我国重视光伏电站低电压穿越能力的研究与检测工作。然而,目前国内外的光伏电站几乎不具有低电压穿越的能力,对光伏电站低电压穿越关键技术的研究也很少。在新能源并网的低电压穿越方面,风电场的低电压穿越技术可为光伏电站低电压穿越技术提供借鉴。文献[7-9]集中分析了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的结构和控制方法,可以采用增加硬件crowbar卸荷电路和不增加硬件的方式实现风电场低电压穿越。光伏电站与风电场相比,相同的是都通过电力电子器件并网,电力电子器件的耐受能力制约光伏电站的低电压穿越能力;不同的是光伏电站没有转动惯量,直流侧的电压在电网故障时不会像风电机组那样升高很多,制约光伏电站低电压穿越的瓶颈是逆变器交流侧输出电流的大小,若超过额定电流过大,则会损害电力电子器件。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光伏逆变器的光伏电站低电压穿越技术,在电网故障时能保持并网运行,并向电网输出一定的无功功率以支撑并网点电压,减少了因光伏电站的突然脱网而给电网带来的不利影响。

  1光伏电站低电压穿越技术要求

  光伏电站低电压穿越技术(LowVoltageRideThrough,LVRT)是指当电网故障或扰动引起的光伏电站并网点电压波动时,在一定的范围内,光伏电站能够不间断地并网运行。

  2010年底,国家电网公司出台的《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企标)明确指出[10],“大中型光伏电站应具备一定的低电压穿越能力;电力系统发生不同类型故障时,若光伏电站并网点考核电压全部在图中电压轮廓线及以上的区域内时,光伏电站应保证不间断并网运行;否则光伏电站停止向电网线路送电。”光伏电站的低电压穿越能力需要由逆变器实现。低电压穿越能力要求如图1所示,一般选择UL1设定为0.2倍额定电压,T1设为1s,T2设为3s。

  

  西班牙和德国早在2008年前后就出台了新能源并网时的低电压穿越要求[11]。德国的标准还详细规定了无功电流和电压跌落的关系,如图2所示。

  

  上图表明,在电压降落期间光伏电站必须提高其无功电流以支持电网电压,当电压跌落幅度超过10%时,每1%的电压跌落,光伏电站至少需要提供2%的无功电流,其响应速度应该在20ms以内,必要时可以提供100%的无功电流。

  2光伏电站低电压穿越技术实现

  光伏电站低电压穿越技术的核心是光伏逆变器的低电压穿越能力,它可以不需要额外增加硬件设备,通过改变光伏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就可以实现。

  2.1光伏逆变器控制策略

  文献[12-14]详细介绍了三相并网逆变器典型拓扑结构,光伏阵列输出的直流电能通过三相六桥逆变器转变为所需的三相电能。其控制目标是输出稳定、高质量的正弦电流,且与并网点电压同频,功率因数满足要求,因此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对三相逆变桥进行精确的控制。图3为三相并网逆变器Udc-Q并网控制框图

  

  逆变器通过MPPT算法得到Udc_ref,该参考值与直流侧电压之间的误差信号经过PI调节得到内环的电流d轴分量参考值i*d,i*d与逆变器出电流d轴分量之间的误差信号经过电流环PI调节、dq解耦过程后得到逆变器PWM调制波Ud;同理控制无功功率,无功功率的给定值为Qref。

  2.2光伏逆变器LVRT控制策略

  与风电场类似,光伏电站在电网故障期间需要保持一定时间不脱网,而不同的是,由于没有转动部分,在电网故障导致低电压期间光伏电站的逆变器直流侧母线电压不会增大很多,在达到开路电压Uoc以后,逆变器的输出就为零,直流侧电压不会继续增大。因此制约光伏电站低电压穿越能力的主要是光伏逆变器输出的交流电流,不应过流而导致光伏逆变器跳开,所以既要保持逆变器不脱网,又不能损坏逆变器。由于电压跌落期间逆变器输出的电流主要是有功分量id,因此使输出电流不过流(一般不超过额定电流的1.1倍)主要是控制电流内环的有功电流给定值i*d(见图3),从而控制id不过流。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