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PS4的设计思路:如何实现电源转换效率超过90%?
电源:转换效率达到90%多
PS4的特点之一是,内置了把插座供给的AC电力转换成DC的电源。任天堂的台式游戏机“Wii U”和美国微软的“Xbox One”就没有内置,而是利用外置AC适配器。
PS3也内置了AC电源,不过PS4提高了其转换效率。PS3的转换效率为80%多,而PS4达到了90%多。“通过采用低损耗器件等提高了效率”(SCE第一事业部 设计部部长赤泽亨)。PS4的耗电量最大为250W,“在250W级的AC电源中属于高效率”(某电源技术人员)。
设定为250W是“为了机身的小型化”(SCE的赤泽)。超过250W的话,电源连接器的端子数就要变成3根,会导致电源尺寸变大。因此设定为250W,把连接器控制为2端子。
PS4的AC电源模块似乎配备的是双系统。主板为12V系统,其他为4.7V系统。均具备DC-DC转换器电路,前段配置了PFC(Power Factor Correction)电路。12V系统的DC-DC转换器为绝缘型,估计是适合高效率化的同步整流式LLC共振型。“PFC的效率为95%,DC-DC转换器电路应该在96~97%左右”(上述电源技术人员)。这两个电路相乘,超过了90%。
实现90%多的转换效率
PS4比PS3提高了电源模块的转换效率。虽然还取决于运行情况,不过PS3的转换效率为80%多,而PS4达到了90%多。电源模块好像主要由PFC电路和DC-DC转换器电路构成。
支持快速的负荷变动
向CPU和GPU供电的主板电源电路可以说是游戏机特有的,可以看出针对负荷变动的周密对策。玩视频游戏时,根据场面的不同,CPU和GPU的负荷会快速变动。例如,在游戏内的角色静止时与高分辨率的多个角色激烈动作时,CPU和GPU的电流会激烈变动。
采用“3段构造”应对负荷变动
主板上的CPU/GPU用电源电路为抑制负荷快速变动时产生的电压变动,安装了铝电解电容器、积层陶瓷电容器和旁路电容器三种电容器。
而且,由于向CPU和GPU供给的电流较大,电流的变动幅度也很大。CPU配备双相电源电路,GPU配备4相电源电路。从电源电路采用的电源IC和电感器等来看,估计CPU用电源电路具备最大40~50A的载流量,而GPU用电源电路具备最大100~140A左右的载流量。
为抑制激烈的负荷变动产生的纹波,CPU和GPU用电源电路的输入侧采用安装了铝电解电容器、积层陶瓷电容器和旁路电容器的“3段构造”。上述电源技术人员评价称,这是“非常精心的设计”。 冷却机构:根据流速变更翅片间隔
PS4的冷却机构为提高冷却效果采用了很多改善对策。PS4从机身外周部的吸气口吸入的空气依次经过冷却扇、冷却翅片和电源模块,从机身背面的排气口排出。
从一处排气
PS4从机身背面的排气口排放冷却扇吸进的空气。风依次流经冷却扇、冷却翅片、电源模块。(CG:SCE)
一般情况下,风扇的下游会产生比大气压高的“正压”,而上游产生比大气压低的“负压”。为了不让正压区的空气流向负压区,把正压区独立起来。具体来说就是采用了连接风扇、冷却翅片和电源模块的构造。
PS4的这种热设计沿袭了现行版PS3。只不过PS4进一步实施了改进。首先,设法从外周的吸气口高效吸入空气。SCE的凤康宏自信地说,“实现了比历代任何PS3都低的空气阻力值”。
其次,根据空气的速度(流速)改变了冷却翅片的翅片间隔。在流速快的区域把翅片间隔稍微扩大到约2mm,而在流速慢的区域则缩到约1.3mm。PS4采用的离心型风扇的排气口流速分布不均匀。因此,在流速慢、空气粘性阻力影响小的区域缩窄间距增加翅片面积,而在流速快、粘性阻力影响大的区域则扩大间距提高导热率,由此提高了冷却性能(图9)。熟悉热设计的某技术人员评价说,根据流速变更翅片间隔的方法“通常在设计上比较费时间,因此很难实行。可以感受到(SCE的)设计人员对最大限度实现冷却性能的执着”。翅片的数量合计为50片。
根据流速变更翅片间隔
PS4根据从冷却翅片流过的空气速度(流速),改变了冷却翅片的间隔。通过在流速慢的区域缩窄翅片间隔,在流速快的区域扩大翅片间隔,提高了冷却效果。(CG:SCE)
再次,热管数量由PS3的一根增加到了两根。为扩散主处理器的热量,在散热片的底板内使用了一根热管。估计是为了扩散主处理器的热量而设置的。另一根热管从底板延伸到翅片上,应该是为了向翅片高效导热。
采用伺服控制
冷却扇与PS3相比也有很多变更点。首先改变了风扇尺寸。例如,把口径缩小到了85mm。冷却扇的形状也变成了从侧面看为梯形的形状。这是从PS4开始采用的形状,目的是使流经风扇上下方向的风速度均匀。
直接测量排气温度
PS4利用传感器测量温度,根据结果控制冷却扇的旋转。PS3只有CPU内部有温度传感器,而PS4还在排气口附近配置了温度传感
PS4散热片处理 相关文章:
- 电源设计小贴士 1:为您的电源选择正确的工作频率(12-25)
- 用于电压或电流调节的新调节器架构(07-19)
- 超低静态电流电源管理IC延长便携应用工作时间(04-14)
- 电源设计小贴士 2:驾驭噪声电源(01-01)
- 负载点降压稳压器及其稳定性检查方法(07-19)
- 电源设计小贴士 3:阻尼输入滤波器(第一部分)(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