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业务运营的承载网络体系架构及演进策略
控制层:引入NASS、RACS/PCC、网络流量控制等承载控制系统,加强对IP网络的可控可管能力,增强网络安全。
(5)核心网:引入IMS,推进固定SS与移动CS域在网络层面的融合;部署WAG设备,实现移动PS域C+W的统一认证与融合。
(6)业务网络:承载各种业务平台。
从组网架构上看,承载网络由宽带接入网、骨干网组成,而骨干网分为城域骨干网及省/省际骨干网两个层面。城域骨干网通常以城市或地市为单位,是电信运营商宽带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再通过省/省际骨干网络实现城域网间互联。
从目前的业务发展形势而言,承载网络需要综合考虑固移业务融合承载,以及支撑政企、家庭及个人客户的发展需求。从承载网络的演进方向来看,目前主要有两种思路:
一是骨干网络采用单平面来实现多业务的统一承载,部署相应的策略实现业务的差异化运营。
在这种方式下,对于电信运营商固移、政企VPN等自营业务,通常划分不同的VPN实现业务的逻辑隔离;对于移动CS、固定SS及IMS域业务,在省骨干网络层面实现VPN互通到最终实现融合。通过采用FRR技术提高设备或链路保护倒换能力,并部署高优先等级的QoS策略来保证其业务的实时质量要求;同时,为适应移动基站的时间与时钟同步要求,要求网络设备支持1588V2协议,实现时钟信号的高效网络透传;此外,骨干网络的路由功能更能适应未来LTE环境下的基站灵活归属要求。对于宽带互联网及视频应用,则采用IP方式承载,通过不同的QoS策略保障视频业务的优先转发。其中,对于IPTV业务,需要引入基于Session的IPOE接入认证体系规范增强可控可管能力,并通过部署组播技术提高网络带宽利用率等。
二是针对宽带互联网业务相对开放的特性以及电信运营商自营业务的封闭性及高质量承载需求特性,骨干网络采用双平面架构实现多业务的差异化承载。
在这种方式下,第一平面通常定位于宽带互联网业务的承载,采用尽力而为的承载方式,并部署流量监控或清洗系统增强网络安全性能;第二平面则用于实现电信运营商固移通信及增值业务、视频应用等自营业务的高效可靠承载,注重于网络端到端的业务开放、保障及运维能力。
在接入网部分,针对不同业务类型采用不同的技术体系及组网方式实现接入。铜缆+DSL与光纤+PON技术适用于接入公众客户固定语音、IPTV及宽带互联网业务,而对于移动IP化基站、AG及政企VPN等高等级业务,需要端到端的业务承载与保障能力,在接入网引入部署分组传送网技术如PTN、新型以太网或路由器等环型组网,作为多融合业务的统一接入。这些设备结合了传输与路由设备的优点,能够实现语音与数据业务的统一接入承载,具备高质量、高可靠性、灵活OAM控制、时间同步与时钟同步及可视化的网管等能力,满足移动接入网络IP化的发展要求,也满足FMC及政企客户的接入承载需求。
作为骨干网络的延伸,接入网在骨干网络采用单平面时统一接入骨干网络;在骨干网络采用双平面时,公众客户互联网业务通过接入网上连到城域网第一平面;而固定语音及IPTV等业务在汇聚交换机或OLT分流到城域网第二平面。分组传送接入网仅仅作为骨干网络第二平面的延伸,以实现业务的端到端保障能力。
5 结束语
电信运营商面临三网融合、固移融合等全业务运营环境下语音、视频及数据等融合业务的规模发展带来的挑战,构建融合、高效、可靠的全业务承载网络架构,提升综合业务承载能力及端到端的业务保障,并逐步向下一代网络演进,对实现全业务的规模化发展及差异化运营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络体系架构 相关文章:
- 基于Zigbee技术家用无线网络的构架(12-14)
- 无线通信领域中的模拟技术发展趋势(蜂窝基站)(09-22)
- 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及无线传输关键技术(06-19)
- 蜂窝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对人体影响的探讨(04-10)
- 基站升级换代中平衡性能与成本(10-06)
- 在3G与Wi-Fi之间切换 H3C 运营商WLAN解决方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