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射频无线通信文库 > 城域网新解决方案及比较

城域网新解决方案及比较

时间:04-11 来源:互联网 点击:

网的统一的开放的标准平台。

  然而,原来以太网是用于局域网的,QoS不是个问题,当试图扩展应用到公用电信网时需要提供随用户而异的QoS,而目前以太网还没有机制能保证端到端性能,无法提供实时业务所需要的QoS和多用户共享节点和网络所必需的计费统计能力。其次,以太网原来是为局域网企事业用户内部应用设计的,缺乏安全机制保证。即便有需求也是由高层协议来处理。当扩展到MAN和WAN以后,上述利用高层协议的处理方法就无法接受了,需要开发新的安全机制。第三,以太网主要用于小型局域网络环境,网管能力很弱,且目前只有网元级的管理系统。而在公用电信网中,必须有效地运行和维护大规模的地理分散的网络,需要有很强的OAMP能力和网络级的管理能力和视野。第四,以太网交换机的光口是以点到点方式直接相连的,省掉了传输设备,无法提供故障定位和性能监视,不支持环回测试方式,保护功能也难以实现,光纤线路成本随节点数增加而迅速增长。最后,尽管以太网作为局域网应用是一项久经考验的技术,但是用于公用电信网特别是广域网环境仍然是一项未经测试的新技术,其设备是否能提供大型电信级公用网所必须的硬件和软件可靠性也需要实践和时间的验证。总的看,只有妥善地解决了上述主要问题后,传统以太网才能顺利地应用于大型公用电信网环境。

3. 基于标签的光突发交换(LOBS)

  基于波长选路的光网络仍然没有摆脱电路交换方式的羁绊,交换粒度太粗(一般为波长级)。如果用它来承载以包为代表的呈爆炸式增长的数据业务,则缺乏灵活性且对光学带宽的利用率极低。相反,虽然分组交换技术在灵活性和带宽利用率方面表现出独有的优势,而且能够以非常细的交换粒度按需地共享一切可用的带宽资源,但又由于光的分组+包交换一直面临成本和一些难以克服的技术障碍,如分组同步技术、分组+包冲突(对资源的竞争)问题以及合理高效的交换结构和分组格式,因而一时也不能进入实用阶段。过去对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长度固定的分组+包的交换技术上,但鉴于目前光信号处理技术尚未足够成熟,因而无法实现全光分组交换的实际情况,同时为了克服交换中的电子瓶颈问题和提高带宽利用率,目的在于传输和交换在光域里完成,路由和转发在电域内对低速率控制信息进行处理。这时,一种基于标签的光突发交换技术凸现出来,这种技术集光的电路交换和光的分组交换之优点于一体,同时又有效克服和避免了二者的不足之处。

  基于标签的光突发交换技术仍是一种IP via MPLS over WDM技术。使用光突发交换技术的网络中的基本数据交换/传输单元是由大量分组所构成的突发数据流。在这种网络结构中有两种光分组数据流:包含路由信息的控制分组和承载业务的数据分组。控制分组中的控制信息要通过网络节点的电子处理,而数据分组不需光电/电光转换和中间节点的电子转发,直接在端到端的透明传输信道中传输和交换。控制分组在WDM传输链路中的某一特定信道中传送,每一个突发的数据分组对应于一个控制分组,并且控制分组先于数据分组传送,节点通过数据报或虚电路路由模式来为突发数据流指配空闲光信道,实现数据信道的带宽资源动态分配。先一步传输的控制分组在中间节点为要传输的突发数据流预定好了必要的网络资源,并在不等待目的节点的确认信息(就像在EFA中的虚电路的建立过程)的情况下就立即发送该突发数据流。

  这种将控制分组数据信道与控制信道隔离的方法简化了突发数据交换的处理,且控制分组长度非常短,因此使高速处理得以实现。光突发交换技术只需要很少的处理和比纯粹分组交换(由于是逐个分组地进行交换,所以对同步要求非常严格)低得多的同步开销处理水平,就可以最充分地利用网络的带宽资源,因此在突发交换网络中,节点的处理负荷相对于分组交换来说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

   突发交换与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技术相比较,有以下优点:交换粒度大于分组交换小于电路交换;带宽建立后无需目的端的确认,时延小;突发数据流直接通过中间的交换节点,而分组交换必须在每一个中间节点上进行存储#转发操作。

另外,光突发交换可设置突发数据流与控制分组之间的偏置时间(即数据流的等待时间),也就是在传输过程中可以根据链路的实际状况用电子处理方式对突发数据流相对于控制分组的时延作调整,因而控制分组和数据流都不需要执行光同步和光存储,而且可以执行QoS功能。可以看出,这种突发交换技术充分发挥了现有的光子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特长,实现成本相对较低、非常适合于在承载未来的具有高突发性数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