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射频无线通信文库 > WLAN与WPAN的QoS机制对比分析

WLAN与WPAN的QoS机制对比分析

时间:04-12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一、 引言

  无线局域网(WLAN,即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和无线个域网(WPAN,即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是对目前无线接入系统的补充,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WLAN可以使网络用户摆脱网线的束缚,在企业、家庭、酒店、机场等热点地区向终端用户提供高速数据传输。WPAN能在便携式消费者电器和通信设备之间进行短距离高速通信,覆盖范围比WLAN小,一般在10 m半径以内。

  IEEE WLAN工作组在1997年制订了802.11协议标准,1999年8月增加了802.11b和802.11a标准[1]。IEEE802.11b可提供的数据速率为11 Mbps,而IEEE802.11a传输速率最高可达54 Mbps,虽然这样的高速率可以满足一般的网络应用,但是对于发展迅速的家庭数字媒体应用,如实时视频、HDTV来说仍显不足。为了解决数字摄像机、数字电视机、数字照相机、MP3播放机、打印机、投影仪和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消费电器的高速互联问题,IEEE WPAN工作组发起了802.15.3高速率WPAN任务组,针对消费者图像和多媒体应用,为低功率低成本的短距离通信制定速率为11~55 Mbps的802.15.3标准;还成立了802.15.3a研究组(SG3a),目的是寻求更高传输速率的物理层替代技术,目前研究领域方兴未艾的超宽带(UWB,即Ultra Wideband)技术[2]最有希望成为802.15.3a的PHY标准,提供高达500 Mbps的超高传输速率。

  随着无线网络上流量的剧增,用户在享受宽带无线接入的同时,对于有效、鲁棒的服务质量(QoS)保障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QoS的实现首先要精确区别每个网络应用的类型,其次要恰当地分配网络资源,如带宽和相对优先级等。早期的QoS研究主要针对有线网络,在网络层以上提供服务质量保障。如综合服务/资源预约(IntServ/RSVP)、区分服务(DiffServ)、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流量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约束路由(CBR)、子网带宽管理(SBM)等[3]。但是上述的QoS机制并不能直接应用于无线网络中,主要有2个原因:首先,无线传输与有线传输截然不同,在无线传输中,串扰和多径传播将导致衰落和色散,因此无线网络具有数据传输率低而误码率高的特点;而WLAN和WPAN等为了保证灵活性和兼容性,协议标准一般只制订MAC层和PHY层规范,从而造成网络上层的QoS与无线链路层的分离,最终QoS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其次,随着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异质网络的应用将越来越普及,各种应用一般会经过无线接入、有线骨干网传输、无线接入的传输途径,在这种情况下,紧紧依靠传统的有线网络QoS机制已经无法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保障,迫切需要一种能够针对无线信道的特点,在无线链路层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提供网络业务的区分、优先级控制、资源分配等的QoS控制和保障,从而使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的QoS进行整体规划。

  本文将研究两种提供QoS保障的无线网络媒体访问控制协议——2002年5月公布的IEEE802.11e D3(草案)[4]和2003年2月公布的IEEE802.15.3 D16(草案)[5],首先分析两种MAC协议的媒体访问机制,其次对比两种协议在处理多种数据业务类型、不同的网络配置、解决“隐藏节点”问题等方面的优缺点,最后给出结论。

  二、IEEE802.11e MAC协议及其QoS机制

  IEEE802.11e的媒体访问控制策略从总体上说是对802.11 MAC协议的改进和增强。在介绍802.11e MAC协议之前,首先对802.11 MAC协议的基本机制作简要分析。

  1.IEEE802.11 MAC协议的DCF、PCF访问

  控制策略IEEE802.11 MAC协议[1]定义了两种操作,在信道争用期的分布式协调功能(DCF)与非信道争用期的点协调功能(PCF)。其中,DCF是必备的功能,而PCF由各WLAN设备硬件厂家来决定是否实现。

DCF采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CSMA/CA)的媒体访问方式,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先听再说”(如图1所示)。节点(STA)在发送数据前要先检测信道是否空闲,如果信道空闲则准备发送MAC业务数据单元(MSDU)。如果2个STA同时检测到信道空闲并开始发送数据就会发生冲突,为此,802.11定义了冲突避免(CA)机制来降低发生冲突的概率。为解决CSMA方式引起的“隐藏节点”问题,802.11定义了请求发送/清除发送(RTS/CTS)机制。在传送数据帧以前STA先发送一个短RTS帧,接收方接收到RTS后立即发送一个CTS帧,RTS和CTS帧中都包含了下一个数据帧的长度信息。因此STA附近的其他STA及接收数据的STA附近的“隐藏节点”通过设置网络分配向量(NAV)定时器,在NAV规定的时间内不发送数据以避免数据冲突。RTS/CTS和NAV机制可以有效保护长数据帧免受“隐藏节点”的碰撞。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