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术在军事物流保障领域中的应用
时间:05-08
来源:互联网
点击:
第一章项目提出的可行性
信息化建设作为未来军队的努力方向,不论分属那个军兵种,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纳入军队建设的日程。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革命正在引起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的实质是工业社会的机械化军事形态向信息社会的信息化军事形态转变。伴随这一历史性转变,军队信息化成为加速实现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成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技术是从20世纪80年代走向成熟的一项自动识别技术,比传统的条形码等其他识别技术有许多优势,它存储信息量更大,存储内容可动态改变、读取目标距离更远、可同时识别多个目标,其自动的、实时的识别能力尤其适合部队对人员、车辆和军械、物资进出的军事化管理要求。
目前外军对RFID技术应用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军。美国国防部对RFID技术的应用源于现代战争的需要: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向中东运送了约4万个集装箱,但由于标识不清,其中2万多个集装箱不得不重新打开、登记、封装并再次投入运输系统。战争结束后,还有8000多个打开的集装箱未能加以利用。后来美军估计,如果当时采用了RFID技术来追踪后勤物资的去向并获得集装箱的内容清单,将可能为国防部节省大约20亿美元的支出。海湾战争后,美军为解决物资在请领、运输、分发等环节中存在的严重现实问题,给作战部队提供快速、准确的后勤保障,提出了资产可视化管理计划,目的是实现后勤保障中资产的高度透明化。而RFID技术的应用使美军实现后勤物资透明化成为可能,为自动获取在储、在途、在用物资可视化信息提供了方便灵活的解决方案。
RFID技术已经被美军广泛应用于军事物流保障领域,如特定物品查寻系统、途中物资可视化管理系统、单兵电子病历卡、军械军备物资出入库管理等,极大的改革了传统物流跟踪方式。通过采用RFID技术,使美军的平均后勤补给时间大大缩短。军械等军备物资的信息化管理恰恰是我军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大部分仓库管理主要依赖人工操作,无法很好的适应未来战争对于快速准确保障的要求,所以充分利用RFID技术实现军械军备物资的自动化管理是我军在物流信息化领域的关键实践,也是未来实现物资保障全过程可视化,建立“精确型”战场物资保障系统,实现物资保障决策的科学化和快速化的基础。
案例:2003年伊拉克战争,为美军省下几十亿美元
在2003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利用RFID技术建置的可视化后勤化网络,使美军的后勤补给能力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美军可以轻松掌握所有后勤补给的实时信息;英军也利用这个网络,让高达90%的后勤物资能够有效率地运抵前线。这和1990年波湾战争时的情况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美军在此次的海湾争中,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土耳其、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卡达及也门的集结点,以所装置的射频识别标签来实时获取后勤物资到位情况。在作战时,美军的后勤补给线也以移动的射频识别读取器来确保运往前线的补给可以准时到达,并且利用自动识别的技术,缩短在交接物资过程与盘点中的时间,将后勤补给的效益充分发挥。
★透过自动化增加生产力并限制人工干涉,避免人为错误
★达成供应链的完全可视化
★消除超额库存(多余补给品的申请)
★获得快速的后勤管理,取得实时的供应链动态数据
★加速后勤物资由工厂到散兵坑的运送并改善对运送的掌握
★减少多余的数据录入并且提高数据的正确性
第二章RFID系统概述
远距离射频自动识别系统是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实现物品在不同状态(移动、静止)下的自动识别,从而实现目标的自动化管理。
系统可根据不同的管理要求进行网络管理,实现远距离射频识别的网络化应用。该系统的识读设备采用超高频短波频率(发射、接收频率902-928MHz)实现可靠的全双工无线数据通信。
电子标签采用嵌入式微处理器,并在嵌入式软件的控制下,实现睡眠、唤醒、解码、编码、通信及信息碰撞处理等功能,识读设备可同时识别多个目标;系统能可靠识别100km/h的快速移动目标,识别距离不小于5米,识别无盲区,无微波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信号绕射穿透力强,信息安全和保密性能高,操作使用方便,可适应多种不同的应用环境。
RFID管理产品数据的基本原理
信息化建设作为未来军队的努力方向,不论分属那个军兵种,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纳入军队建设的日程。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革命正在引起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的实质是工业社会的机械化军事形态向信息社会的信息化军事形态转变。伴随这一历史性转变,军队信息化成为加速实现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成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技术是从20世纪80年代走向成熟的一项自动识别技术,比传统的条形码等其他识别技术有许多优势,它存储信息量更大,存储内容可动态改变、读取目标距离更远、可同时识别多个目标,其自动的、实时的识别能力尤其适合部队对人员、车辆和军械、物资进出的军事化管理要求。
目前外军对RFID技术应用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军。美国国防部对RFID技术的应用源于现代战争的需要: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向中东运送了约4万个集装箱,但由于标识不清,其中2万多个集装箱不得不重新打开、登记、封装并再次投入运输系统。战争结束后,还有8000多个打开的集装箱未能加以利用。后来美军估计,如果当时采用了RFID技术来追踪后勤物资的去向并获得集装箱的内容清单,将可能为国防部节省大约20亿美元的支出。海湾战争后,美军为解决物资在请领、运输、分发等环节中存在的严重现实问题,给作战部队提供快速、准确的后勤保障,提出了资产可视化管理计划,目的是实现后勤保障中资产的高度透明化。而RFID技术的应用使美军实现后勤物资透明化成为可能,为自动获取在储、在途、在用物资可视化信息提供了方便灵活的解决方案。
RFID技术已经被美军广泛应用于军事物流保障领域,如特定物品查寻系统、途中物资可视化管理系统、单兵电子病历卡、军械军备物资出入库管理等,极大的改革了传统物流跟踪方式。通过采用RFID技术,使美军的平均后勤补给时间大大缩短。军械等军备物资的信息化管理恰恰是我军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大部分仓库管理主要依赖人工操作,无法很好的适应未来战争对于快速准确保障的要求,所以充分利用RFID技术实现军械军备物资的自动化管理是我军在物流信息化领域的关键实践,也是未来实现物资保障全过程可视化,建立“精确型”战场物资保障系统,实现物资保障决策的科学化和快速化的基础。
案例:2003年伊拉克战争,为美军省下几十亿美元
在2003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利用RFID技术建置的可视化后勤化网络,使美军的后勤补给能力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美军可以轻松掌握所有后勤补给的实时信息;英军也利用这个网络,让高达90%的后勤物资能够有效率地运抵前线。这和1990年波湾战争时的情况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美军在此次的海湾争中,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土耳其、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卡达及也门的集结点,以所装置的射频识别标签来实时获取后勤物资到位情况。在作战时,美军的后勤补给线也以移动的射频识别读取器来确保运往前线的补给可以准时到达,并且利用自动识别的技术,缩短在交接物资过程与盘点中的时间,将后勤补给的效益充分发挥。
图1美英联军所使用的射频识别设备(固定和手持式读写器)
图2驻港部队集装箱在各港口、机场、铁道、物流中心皆装有射频识别读取装置来收集后勤补给的动态数据
★透过自动化增加生产力并限制人工干涉,避免人为错误
★达成供应链的完全可视化
★消除超额库存(多余补给品的申请)
★获得快速的后勤管理,取得实时的供应链动态数据
★加速后勤物资由工厂到散兵坑的运送并改善对运送的掌握
★减少多余的数据录入并且提高数据的正确性
第二章RFID系统概述
远距离射频自动识别系统是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实现物品在不同状态(移动、静止)下的自动识别,从而实现目标的自动化管理。
系统可根据不同的管理要求进行网络管理,实现远距离射频识别的网络化应用。该系统的识读设备采用超高频短波频率(发射、接收频率902-928MHz)实现可靠的全双工无线数据通信。
电子标签采用嵌入式微处理器,并在嵌入式软件的控制下,实现睡眠、唤醒、解码、编码、通信及信息碰撞处理等功能,识读设备可同时识别多个目标;系统能可靠识别100km/h的快速移动目标,识别距离不小于5米,识别无盲区,无微波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信号绕射穿透力强,信息安全和保密性能高,操作使用方便,可适应多种不同的应用环境。
RFID管理产品数据的基本原理
- 基于Zigbee技术家用无线网络的构架(12-14)
- 无线通信领域中的模拟技术发展趋势(蜂窝基站)(09-22)
- 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及无线传输关键技术(06-19)
- 蜂窝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对人体影响的探讨(04-10)
- 基站升级换代中平衡性能与成本(10-06)
- 在3G与Wi-Fi之间切换 H3C 运营商WLAN解决方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