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射频无线通信文库 > 蓝牙技术在非接触式支付领域中应用

蓝牙技术在非接触式支付领域中应用

时间:06-23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信进行上述复杂的操作步骤后,然后确认完成交易支付。

  2.5.6 Mobipay

  MobiPay是一家由西班牙的两家最大的银行和三家最大的移动运营商共同成立的合资企业,采用共同的技术标准,提供具备了非常优秀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的移动支付系统。MobiPay 选择的是来自于 ACI? 的mPayment Infrastructure 解决方案。MobiPay是以前的两个项目 Movilpago 和 Pagomóvil 结合的产物,其目标是为本国的处于萌芽状态的移动电话市场建立一种支付服务。

  Mobipay在多个出租车公司、快餐店、影剧院以及书店中推出,并于2004年底在西班牙推出移动支付购买车票服务,用户可以使用手持设备(手机)购买有轨电车、地铁和巴士的车票,车票以确认信息的形式显示在手机上,用户凭此信息验票上车。MobiPay的思想是银行和移动运营商合作,为移动用户提供移动支付服务,银行是移动支付的主体,移动是通道提供者;银行在现有的支付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增加了交易通道的数量,而通信的费用为移动运营商们带来了新的利润。

  2.5.7 捷银

  捷银是国内一家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主要业务为移动支付相关技术的咨询、各种支付应用的开发、市场营销的策划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在上海,曾与银行、公众收费企业合作推出了代交费业务;为广州移动提供过移动支付技术平台和解决方案;捷银曾获得与江苏联通合作运营移动支付业务的机会,为江苏联通提供移动支付业务的技术平台,后参与支付平台的运营。捷银的移动支付平台主要基于移动短信服务通道,利于短信的上、下行完成移动小额支付。

  移动支付平台的开发商还有象Nokia、Motorola、SONY等手机厂商,他们与移动运营商合作也成功推出了一些移动支付应用平台,如SmartCardTM、Felica等;国内提供整体移动支付应用的很少,大多都提供局部的、非现场支付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如华为、东软、联动优势等;目前最先进和最便捷的移动支付应用应该是日本和韩国基于非接触式智能芯片的支付方式。

  2.6 几种移动支付技术的比较

  2.6.1 蓝牙

  蓝牙技术是由是爱立信、诺基亚、东芝、IBM和英特尔等五家世界着名大公司在1998年联合推出的一项无线网络技术,它工作于2.4GHzISM频段,最高传输速率为721Kbps。2001年,爱立信与EurocardAB在Sweden开始测试基于蓝牙的移动支付系统,具有蓝牙支付功能的手机与Eurocard账号进行了绑定,其交易流程如下:

图1 Eurocard手机支付流程

  蓝牙技术最大的障碍是过于昂贵,突出表现在芯片大小和价格难以下调、抗干扰能力不强、传输距离太短和信息安全等问题。其次,蓝牙传输层协议的缺点是不便于用户对设备之间的初始链路进行设置。

  2.6.2 红外线

  红外线是目前比较成熟的一种非接触式移动支付技术。IrDA成立于1993年,是非营利性组织,致力于建立红外线无线传播连接的国际标准,目前在全球拥有160个会员。IrDA使用的是980nm红外频段,接收角度为120度,传输距离为定向1m,速率最高可达16Mbps。早在2002年7月份,韩国的HarexInfoTech就开始了对基于红外线非接触式移动支付系统的测试,该系统名为“ZOOP”,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中的“手机钱包”进行支付,具体的支付流程如下:

图2 ZOOP手机支付流程

  IrDA的最大问题在于存在视距角度问题。也就是说两个具有IrDA端口的设备之间如果传输数据,中间就不能有阻挡物,这在两个设备之间是容易实现的,但在多个设备间就必须彼此调整位置和角度等。

  2.6.3 RFID

  目前全球主要有两大RFID标准阵营,即欧美的Auto-IDCenter和日本的UbiquitousIDCenter(UID)。Auto-ID Center的领导组织是美国的EPC环球协会,旗下有沃尔玛集团、英国的Tesco等企业,同时有IBM、微软、飞利浦、Auto-ID Lab等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日本的UID主要由日系厂商组成。欧美的EPC标准采用UHF频段为主(860MHz~930MHz),日本RFID标准采用的频段为2.45GHz和13.56MHz。

  3 RFID与蓝牙、红外线的对比分析

  RFID技术在保密性、读写稳定性、耐用性等方面与蓝牙、红外线技术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具体情况如下图:

图3 RFID与蓝牙和红外线技术的对比分析

  4 结语

  由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RFID是目前为止最适合非接触式移动支付的一种技术。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