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G高速无源通道的设计挑战
率下,高粗糙度铜箔所产生的额外损耗往往会比低粗糙度铜箔高出很多。而在PCB制造时,PCB厂商通常都会默认为采用普通铜箔,也就是高粗糙度铜箔,这在高速设计时是常被忽略的地方。因为一般的PCB工厂都不会去研究铜箔粗糙度的影响,兴森快捷公司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已处于业界的前列。
介质的损耗将随着频率的升高而越变越大(图5),这时能否找到一款性价比高的板材将成为成功的关键。因为,在如此高的速率下,即使采用以前用于10G BASE KR的改性FR4板材(如 Nelco 4000-13)也将无法满足要求,更不用说普通的FR4。而业界原本广为使用的Megtron 6也因为日本地震而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寻找到一款可替代的高频板材已迫在眉睫,而新材料的认证又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需要做环境测试、插损测试、眼图测试和BER测试等)。所要用到的仪器设备包括:恒温箱、矢量网络分析仪或TDR、码型发生器、采样示波器或实时示波器以及BERT等。为了更好地对25Gbps无源通道进行量化和建模,兴森快捷的高速实验室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找出了性价比更高的Megtron 6替代板材,目前兴森快捷还购买了业界最大可探测面积的探针台,10G速率以上的超高速背板及系统的设计已变得更加容易。
图5:CEI-25G LR规范规定的插损要比10G Base严格很多。10G Base只需要考虑6GHz时的损耗,而CEI-25G LR则需要考虑12.5GHz时的损耗。
在估算通道损耗时,一般会认为介质是均匀的。事实上不同的叠层会使用不同厚度的PP(聚丙烯),不同厚度PP的构成是不一样的。PP主要由玻璃纤维和树脂组成。波纤的经纬交叉点和空隙中的树脂含量不同,这会导致介质的不均匀性,主要是波纤交叉点和空隙中的Dk和Df值区别很大。在最坏情况下,一对差分走线中的一根走在交叉线上,而另一根则走在空隙当中,这样差分对的传输延迟和损耗都会不同,这将造成眼图的闭合和造成EMI。采用Intel推荐的10度角设计是一种常规的解决玻纤效应的做法,但这通常被用于10G速率及以下,当通道速率达到25Gbps时,玻纤效应对传输线的影响需要被更加严格地进行评估。
此外,布线的方式也将影响到插损,比如传输线是微带线还是带状线。两者所带来的损耗大不相同,在频率越高的情况下区别会越大。除了损耗,两种传输线周围的电磁场分布以及传播特性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带状线会比微带线具有更好的性能表现,但前提条件是,必须设计出参数和特性均可控的过孔。
所有的影响因素均需要被考虑在内,才能符合规范要求。由于仿真和测试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设计者不断修正仿真模型和优化算法,并反复和实测结果进行对比,才能得到可信的仿真结果和经验修正值。控制阻抗和反射
传输链路中只要存在阻抗不连续,就会产生反射。S参数中用来表征反射的参数是S11,也就是常说的回波损耗。设计者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控制无源通道中的阻抗。布线的阻抗较易控制,难于控制之处主要在于过孔和连接器(图6)。对于连接器来说,设计者可以控制的是分支(stub)的长度。此长度越长,阻抗越不连续,反射将越厉害。对于背板,通常采用背钻来保证。而对于过孔来说,除了要将其插损控制在最小值外,还要将其阻抗控制与传输线尽可能一致。
图6:阻抗的不连续点分别由连接器和过孔所引起(兴森快捷高速实验室的某实测案例)。
此外,反射不仅会引起过冲和振铃等信号质量的下降,而且还会给整个通道带来额外的损耗。CEI-25G LR规范规定,回波损耗在整个奈奎斯特频率范围内要约优于-10dB,这样回波损耗所引起的插损将被控制在约0.5dB以内。而10G BASE GEN2则更是规定回损要约优于-20dB,这样回损所引起的插损才可忽略不计。
选择有精密制造能力的供应商也至关重要。只有严格按照设计意图进行生产制造的PCB,才能更好地保证阻抗可控。对于阻抗受控的PCB,PCB板厂商通常采用在PCB旁附加测试条(通常称为附连边)来测试传输线的阻抗。对这一点设计者需要尤其注意,某些时候测试条上的传输线阻抗和PCB上的传输线阻抗并不能良好地对应,需要设计者在设计PCB时保证设计的正确性。目前国内已有极个别厂商能够直接检验PCB板上的阻抗连续性(并非检验测试条上的阻抗)。
多通道串扰
由于下一代100Gbps 网络大多会采用4 x 25Gbps的架构,所以相邻通道间的串扰表征将无法避免。由于走线间的距离可以通过牺牲布线密度来调节,所以链路上串扰最大的地方仍将发生在连接器端。串扰不仅会在幅度上带来噪声,同时还会引起时序上的抖动,这造成无用信号反射等信号的完整性问题。
对串扰进行仿真是一个难题,难度主要体现在高速
- 5G的挑战:从Sub-6 GHz到毫米波系统(05-16)
- 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和LTE部署策略(12-07)
- 路由器也要实现无线化 WiFi挑战7Gbps无线传输(06-20)
- 宽带WPAN接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04-11)
- 如何应对数据中心管理的挑战(03-25)
- 直接变频接收机设计可实现多标准/多频带运行(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