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射频无线通信文库 > LTE网络覆盖规划技术研究

LTE网络覆盖规划技术研究

时间:11-03 来源:互联网 点击:

随着无线业务需求的不断增长,目前的2G、3G网络承载能力日趋饱和,为了应对移动网络的不断凸显的供需矛盾,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长期演进技术(LTE)逐步从理论走向现实。强大的业务承载能力、高效的系统资源利用方式、低廉的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灵活的网络部署模式使LTE越来越受到各主流运营商的青睐。

LTE系统标准化的不断成熟有效地推动了相关产业。从目前来看,3GPP 在Release-8的相关工作已经冻结,在此基础上各设备商已经展开了LTE产品的研发工作,同时各类实验局的部署和测试也在有序的进行之中。从整个产业来看,虽然LTE产品的研发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LTE系统的高度复杂性和灵活性带来了各种不确定性,因此业界对于LTE系统特征、建网思路、优化策略尚处于初级的摸索阶段。就LTE网络规划而言,系统性理论体系及应用方案的缺失成为LTE能够高效、精确部署的主要技术障碍。

在LTE系统中,空中接口采用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多输入多输出(MIMO)、高级编码调制方式(AMC)、混合自动重传(HARQ)等先进的无线链路技术,并通过动态调度、小区间干扰消除技术(ICIC)、功率控制等无线资源管理算法提高空口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灵活性[2-3]。从LTE的网络设计来看,上述无线技术在提升网络性能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系统分析的复杂度。要实现高效、可靠的LTE网络覆盖规划方案,需要通过系统化的理论、仿真、测试等,从而对系统的技术特征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与2G、3G网络相比,LTE网络在资源共享方式、系统干扰特征等影响网络覆盖性能的核心因素方面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传统的覆盖规划及链路预算思路和方案已远不能满足LTE实际建网的需要[4]。鉴于上述原因,对于LTE系统的覆盖规划,需要分析和总结网络建设的潜在需求,剖析LTE系统的技术和网络特征,总结出适合LTE网络建设的覆盖规划体系和方案,并不断完善。另外,增强频谱效率是提升LTE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它和频组网下的LTE系统网络设计是文章关注的重点。

1 LTE网规流程及覆盖规划策略
总体来看,频分双工(FDD) LTE的网络规划流程和2G、3G规划流程基本保持一致,包含需求收集和分析、覆盖和容量设计、站点选择、规划仿真、报告撰写五大部分。其中,覆盖和容量设计是整个网络规划的核心要素,需要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结合对网络特征的深入分析,对网络规模进行全面估算。文章主要对LTE系统的覆盖规划方法进行分析。

FDD LTE系统覆盖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基于实际的小区边缘覆盖需求,在一定的系统参数设置下,估算基站能够实现的覆盖距离,从而得到网络规模需求。根据应用场景和实际的规划需求,FDD LTE系统的覆盖规划策略一般主要分为3类:

基于上行边缘速率要求的网络规模估算

第1种策略主要应用于只限制了上行边缘速率的覆盖需求。基于上行速率,在一定的链路预算参数输入下,计算出上行的覆盖半径;并根据得到的上行覆盖半径预测下行可实现的边缘速率;

基于下行边缘速率要求的网络规模估算

第2种策略主要应用于只限制了下行边缘速率的覆盖需求。基于下行速率,在一定的链路预算参数输入下,计算出下行的覆盖半径;并根据得到的下行覆盖半径预测上行可实现的边缘速率;

基于上行和下行边缘速率要求的规模估算

第3种策略主要应用于同时限制了上下行边缘速率的覆盖需求。基于上下行速率,在一定的链路预算参数输入下,分别计算出上下行的覆盖半径;并通过比较即可得到受限的覆盖半径。

在实际的网络规划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具体需求和应用场景选取合适的覆盖规划策略,灵活应对网络规划中出现的问题。

2 LTE上行覆盖规划关键技术

要解决LTE覆盖规划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根据上行或下行的边缘业务速率要求得到相应的覆盖范围。对于一些特殊的场景或业务,还要考虑控制信道的相关覆盖性能。文章主要讨论业务信道受限场景下的覆盖规划问题。在给定的业务速率需求下,需要从LTE的链路及系统两个主要方面对网络的技术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对于LTE上行覆盖规划技术的研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系统级研究和链路级研究。由于LTE系统上行引入了基于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的多址接入方式,小区内的用户之间互相正交,干扰主要来自于邻小区的激活用户,上行功率控制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小区间的干扰模式及干扰强度[5-6]。在LTE上行覆盖设计中,干扰余量作为网络规划的核心依据之一,直接取决于功率控制方法、应用场景等因素,并需要通过系统级仿真对不同环境下的干扰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上行覆盖规划提供较为贴近实际

上一篇:双绞线
下一篇:路由基础概念解析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