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射频无线通信文库 > 3G与安防视频技术结合的应用探索与研究

3G与安防视频技术结合的应用探索与研究

时间:10-19 来源:互联网 点击:

3G可为安防系统提供可快速部署的、可移动的高速的数据传输的服务;视频监控的无线传输是3G与安防系统的重要结合点。本文就3G与安防视频技术的结合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

3G网络及其发展现状

3G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是相对于第一代的模拟移动通信(模拟蜂窝)和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数字蜂窝)而言的,前两代移动通信网络只能提供话音业务,而3G不仅可以提供话音业务,还能够提供高速的数据业务,能够非常方便地与互联网业务融合,为广大用户提供可移动的、高宽带的便捷网络信息服务。如中国电信宣称其上行带宽可达到3.1Mbps,下行带宽可达到1.8Mbps。因此,其可移动和高宽带的数据通信服务是3G移动通信网络的主要卖点。此前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也推出过移动通信服务,如中国移动的GPRS和联通的CDMA-1X服务,但由于通信速率较低,只能作为2G向3G业务的过渡,被称之为2.5G。

自2009年1月7日,工业信息化部向国内主要的电信运营商正式发放3G运营牌照后,各运营商快速布局,并逐步投入商务运营。到目前为止,中国电信的CDMA2000、联通的WCDMA和中国移动的TD-SCDMA移动通信网络已经在全国主要城市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占有世界1/5人口的中国正式进入移动通信的3G时代。

3G与安防视频技术有哪些结合点

既然3G的主要特点在于能够提供便利的、可移动的高速数据通信业务,因此,3G主要为安防系统提供可快速部署的、可移动的高速的数据传输服务,而在安防系统中,只有图像信息的传输才需要较高的带宽支持,也就是说,3G与安防系统的结合点,就是监控视频的无线传输。

在3G网络服务之前,远距离安防监控系统的传输主要是有线传输,包括光纤点对点传输和有线网络传输,在一些既没有现成的网络接入点而又无法敷设有线线路或敷设线路成本太高的工程现场,多数是通过点对点或点对多点的微波传输技术,传输距离可达数十公里,工程建设周期长,建设成本和后期的维护成本都很高,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对于在移动中接收视频图像信息,则没有真正实用的解决方案。

3G网络及其终端模块解决了安防系统中两个方面的传输问题:一是图像采集端的视频信息向中心站的传输问题,即图像“上传”,利用的是3G网络的上行数据通道;二是视频信息从中心站向使用者(客户端)的传输问题,即图像“下传”,利用的是3G网络的下行数据通道。

安防系统结合3G网络有哪些基本的应用

(一)固定监控图像的无线上传

对于一些位置偏远的监控现场,可以直接利用3G终端模块,通过3G网络将现场的监控图像传送到监控中心站,传输系统的建设投入成本极低(只需要一个3G终端模块即可),无需承担系统维护费用,只需向运营商支付使用期间的通信费用即可,假如规模较大,还可以向运营商争取更为低廉的通信资费政策。

假如真正能够达到运营商所宣称的1.8Mbps的上行带宽,若采用H.264视频编码协议,可以传输1路130万像素(720P)的高清监控图像,视频帧率可以达到15帧/秒以上,能够很好的满足现场监控的需求。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厂商推出了嵌入3G终端模块且支持3GPP协议的视频编码器和网络摄像机产品。

(二)移动监控图像的无线上传

公安、城管等政府部门以及电力、石油等行业都有用于现场处置和巡查的车辆,需要将现场的监控图像实时上传到监控中心站进行远程指挥和调度,通过3G无线网络就能很好的满足这一需求,很多厂商已经推出了车载硬盘录像机,就是集本地录像和图像远程无线上传于一体的3G视频监控设备,很多公安机关也已经将其装备于处警指挥车辆中。

(三)监控图像向移动客户端发布

基于固定网络的监控系统中,用户只能在固定地点通过电脑观看监控图像,而不能随时随地实施监控,借助于3G网络,用户可以通过无线上网笔记本电脑或者3G智能手机随时查看监控图像。

3G与安防视频技术结合有哪些创新的产品

(一)嵌入3G终端模块的数字视频编码设备

将3G终端模块嵌入到DVR/DVS/IPCamera等设备中,形成具有无线图像移动上传功能的新产品,通过码流自动控制技术,可以随时随地将现场监控图像上传到监控中心、3G移动接收终端或者流媒体服务器上。

如目前大量装备的车载移动监控系统设备,就是将原来的车载硬盘录像机嵌入了3G终端模块而开发出的一类新产品,可以将车辆所处现场的监控图像随时传送到监控中心,为突发事件的远程指挥和快速处置提供最直观的现场信息。

嵌入3G模块的网络摄像机可非常方便地应用于个人商铺、家庭的视频监控,只需要接入电源,就可以利用电脑或3G智能手机随时随地的实施监控。

嵌入3G模块的“现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