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现状与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RFID在图书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以RFID技术在国内外图书馆的应用现状为背景,分析了在图书馆中应用RFID技术的优势,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RFID技术;射频识别;图书馆;问题分析
0 引言
RFID作为一种快速、远距离、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目前已成功应用于物流管理、交通运输、电子政务、证照识别以及食品安全等各个领域。国内外的部分高校和公共图书馆也于近年引入了RFID技术并投入了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考虑到图书馆行业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及多方面的条件限制,RFID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实际应用中也遇到了不少现实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将有助于RFID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1 RFID技术在国内外图书馆应用的现状
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已经有十年左右的历史。在全球范围内,目前已经有5 000多所图书馆使用RFID技术,并且每年的速率呈现激增趋势,RFID在国内外图书馆已有很多成功应用的案例。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是采用RFID技术比较早且应用比较广泛的图书馆之一。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于1998年便开始测试RFID在图书馆流通、分拣与物流系统的应用,并于2002年全面建成投入运行。此后,随着RFID生产厂商针对图书馆应用推出的解决方案的日趋成熟与完善,国外图书馆纷纷开始规划实施RFID。美国明尼苏达州Park Grove图书分馆、乔治亚州的Oglethorpe Mall图书分馆和伊利诺伊州的Gail Borden公立图书馆分别引进3M公司的智能还书和分检系统,提供全方位的自助服务;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欧洲法律史研究所图书馆采用使用寿命可达40年的RFID标签系统管理历史文献;韩国仁川大学采用芬欧蓝泰RaceTrack RFID高频标签和ECO的图书馆自动化方案实现图书自动管理;澳大利亚瑞福利纳地区图书馆在Wagga市分馆试行RFID并将其扩大到10家分馆。这一切都表明图书馆在运用RFID技术实现智能管理上已达成共识,RFID已成为现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主流趋势。
RFID在国内图书馆的发展也非常迅速。自2006年厦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率先实施RFID技术以来,使用该技术的图书馆数量逐年上升。2006年10月,深圳图书馆新馆引进国外TAGSYS技术,成为中国第一家全面使用RFID标签的公共图书馆,开启了中国图书馆RFID的新局面。2008年9月,国家图书馆二期暨国家数字图书馆正式开馆接待读者,新馆引入了RFID技术,并将传统服务和数字服务相融合,标志着RFID技术已经逐渐在中国开始普及。此后,除了国家、省市级的公共图书馆外,部分高校图书馆和一些小型公共图书馆也开始尝试使用RFID技术管理图书。而到2010年底,全国已有100余家图书馆在实施或测试RFID技术,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发展十分迅猛。
2 RFID技术的应用优势
RFID技术不只是简单的条码代用品,它的系统化运用将给图书馆的整个工作流程、传统服务和管理模式带来革命性影响,进而引发新的业务流程重组,使图书馆自动化得到推进发展,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相比传统的条码加磁条方式,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提高了图书借还效率。传统的条码和磁条技术在借、还书时,仍然需要工作人员打开图书扉页找到条码后,再进行扫描和消磁,借还效率比较低。采用RFID技术后,RFID智能标签读码器以非接触式读取信息,并且借助RFID技术的防碰撞功能,可以同时对多本图书进行读取和识别,从而提高了借还效率和读者接待能力。
二是提高了服务水平。通过配备的自助借还书外围设备,读者可以在网络系统查找到图书所在架号,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图书,自行办理图书借阅、归还手续,给读者带来便利。图书馆可以重新调整节省下来的人力资源,使更多的馆员可以从传统的管理工作转向为读者服务或者进行其他增值服务。
三是强化了馆藏管理工作。在开架书库,作为图书管理工作人员,通常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寻找乱架、错架的书刊,并进行分类归位,工作量和工作强度部比较大。通过将图书的架位信息录入RFID系统,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架整架过程中就可以借助手持式阅读器及时发现乱架的图书信息,由此使排架、整架工作变得相当轻松。此外,利用RFID技术还可以简化图书管理人员的图书盘点工作。
四是加强了防盗监控能力。传统的磁条防盗系统常会出现诸如虚幻误报警、消磁不干净误报警等许多非真实被盗情况。而RFID门禁系统可以通过集成的阅读器来判断被检查图书是否为违规夹带或借阅记录遗漏图书,进而判断是否做出报警动作,降低了漏报率和误报率。
3 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图书馆有可能利用RFID技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但是,针对图书馆这一特定领域的特定需求,RFID技术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
一是RFID技术标准不统一。目前,RFID行业标准以及相关产品标准还不统一。电子标签迄今为止,也还没有正式形成一个统一的(包括各个频段)国际标准。目前,全球有三大RFID标准阵营:欧美的EPC标准、日本的UID标准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IEC标准。它们各自的系列标准相互之间并不兼容,这就给不同厂商生产的RFID产品的互通和整合、馆际互借、系统更新换代带来了阻碍。这不仅增大了用户的购置、运行与维护成本,也影响了RFID在图书馆的大范围应用。
二是RFID应用标准不统一。RFID技术的目标定位于物物相联,其落脚点还在于对单个物品的身份识别,其应用支撑点在于数据模型的建立,涉及到电子标签写入数据的定义、格式、内容参数、系统对应标识符、数据安全防护手段等。目前,各图书馆RFID标签中的数据格式还都是根据各生产厂商的技术要求和各单位的具体情况建立的,在全国范围内还缺少权威性和唯一性,难以实现图书的馆际流动。虽然由国家图书馆牵头、深圳图书馆等参加的《图书馆应用无线射频技术数据模型标准》已经于2009年12月25日获文化部立项,由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及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于2010年3月联合成立的高校图书馆“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应用”(UHF RFID)工作小组也在相关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相关研究成果还没有上升到国家标准的层面,短期内还难以实现应用标准的统一。
三是标签的成本和耐用性问题。目前,RFID标签的正常使用年限一般在10~15年。这个使用年限对于流通领域的一般商品来说已经足够,可是对于馆藏图书来说还远远不能满足其需要,并且每个标签的成本大约在1元钱左右,远远高于传统条码的成本(0.1元左右)。虽然有的RFID生产厂商的产品使用年限在50年左右,但其价格更高,不适用图书领域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此外,由于各生产厂商的标准不兼容,其配套设备的成本也一直居高不下,无形之中制约了RFID技术的推广。
四是系统的集成应用问题。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图书馆都采用“磁条+条形码”的藏借阅一体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现有的设备投资和技术储备在短期内很难被完全取代。同时,RFID系统与原有系统在通信协议、接口标准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需进行整合后才能投入使用,这单靠图书馆的技术力量很难实现。目前,软件供应商与RFID硬件供应商是脱节的,如果没有成熟的平台和技术,是很难完成两个系统的整合的,这也是影响RFID技术在图书馆领域推广的因素之一。
4 结语
把RFID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具有许多相比于条形码时期无可比拟的优势。图书馆应用RFID可减少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增加图书馆盘点、分类、书库管理能力,方便用户自助借还,提高读者满意度。将RFID引进图书馆,不仅是技术的引进,更重要的是图书馆组织管理的变革和服务转型方面的转变,可减少用于流通工作的资源配置,同时增加信息服务的相关资源。
然而,作为一项应用于图书馆的新技术,RFID的应用还存在着诸如技术标准、使用成本及系统集成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随着国际与国内标准化组织相关RFID标准的制定、各图书馆相关机构制定一些实施办法、实施细节以及RFID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发展,实施RFID的风险正在不断降低,在物联网相关技术的支持下,泛在图书馆的实现已为期不远。
- Abatec研究人员利用RFID技术来跟踪滑雪者动作(03-17)
- 低功耗蓝牙技术逼近RFID(03-30)
- 射频识别(RFID)技木在食品安全管理的应用及发展对策(03-12)
- 英国洗涤店使用RFID技术,管理在洗物品(05-17)
- 基于MIS和RFID技术的巡检系统(12-02)
- RFID技术智能交通信息化的四大应用(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