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射频无线通信文库 > 一种新型的宽带方向图可重构天线

一种新型的宽带方向图可重构天线

时间:12-28 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点击:

A分析

当二极管截止时,可以看作是一个3kΩ电阻与0.17pF的小电容的并联;当二极管导通时,可以看作是一个阻值很小的电阻,其值为2.1Ω。当两组二极管的工作状态不同时,地辐射贴片平面显得不对称,从而使得天线结构不对称。因此,天线辐射方向图会发生改变,这里(图1(a))我们把+X方向的二极管导通,-X方向的二极管截止为状态A;把-X方向的二极管导通,+X方向的二极管截止为状态B;当两边的二极管都处于导通时为状态C。

中间矩形驱动贴片的长L主要由天线基本谐振频率确定,并依据以下公式可以求得:

 (1)

这里c表示光的速度,表示介质的有效介电常数。为使天线具有宽带特性,我们引入了平面耦合谐振技术,在驱动贴片的两非辐射边增加了两个相同的寄生单元,为了使天线结构显得紧凑,两寄生单元的形状为半圆形。在仿真优化时,我们通过调节两半圆形半径R2和与驱动贴片的距离D1使耦合谐振模式的谐振频率邻近基本谐振频率,从而展宽天线的阻抗带宽。为了能够实现方向图重构,我们通过外置电路控制CRS上的二极管。当二极管导通时,CRS被导通,寄生单元平面相当于未开缝;当二极管截止时,CRS改变了寄生单元表面的电流分布,使得寄生单元的电长度缩短,根据八木-宇田天线工作原理,该寄生单元相对驱动贴片变成引向器。天线采用同轴馈电且使用HFSS软件对天线进行建模并仿真优化,优化后天线结构各尺寸参数值如表1所示。

3 天线仿真结果与分析

1. 三种状态下天线反射系数

在这三种状态(A、B、C)下,天线的反射系数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这三种状态下,天线具有很宽的阻抗带宽,其阻抗带宽(S11<-10dB)为500MHz以上。这是由于引入了平面耦合谐振技术,在天线的阻抗带宽内出现了多谐振零点。当二极管处于A和B两种工作状态时,天线反射系数曲线非常相似,天线阻抗带宽(S11<-10dB)约为4.23GHz~4.87GHz;当二极管处于C工作状态时,天线阻抗带宽(S11<-10dB)为4.29GHz~4.90GHz,相比A和B两种工作状态,谐振频率上升了,这可能由于地平面上两组二极管导通,使得半圆形寄生单元上电流路径变短,因为提高了天线的谐振频率。因此,本文设计的PRA在4.29GHz~4.87GHz范围内S11<-10dB,阻抗带宽大于500MHz。

2. 三种状态下天线辐射方向图

通过外置直流偏置电路来控制地平面上两组二极管的工作状态,天线具有三类辐射方向图:偏+X方向辐射、朝+Z轴向辐射和偏-X方向辐射。在4.6GHz工作频率下,其三种状态下的辐射方向图如图4所示。

当两组二极管处于A状态时,此时天线右边的CRS相当于一个引向器,而左边CRS被导通(不工作),根据八木-宇田天线工作原理,天线辐射方向偏-X方向(图4(a));同理当两组二极管处于B状态时,天线辐射方向偏+X(图4(b));当两组二极管处于C状态时,天线辐射方向朝上(图4(c))。A和B两种状态下的交叉极化不是很好,这可能是两组二极管处于A和B两种状态下,导致辐射贴片平面结构不对称引起的。当两组二极管处于C状态时,天线交叉极化很好,这可能跟天线结构对称有关。当两组二极管处于A状态时,天线最大增益为5.7dBi以上;当两组二极管处于B状态时,天线最大增益为5.6dBi以上;当两组二极管处于C状态时,天线最大增益为6.4dBi以上。与A和B两种状态相比,天线处于C状态时具有最大的辐射增益,这是因为在C状态下,两组二极管的工作状态保持一致,使得天线结构保持对称,且后瓣辐射很小。而在A和B状态下,由于两组二极管的工作状态不同,导致天线结构不对称,且有一定的能量朝后辐射,这样天线最大辐射增益将减少。

4 总结

本文PRA设计中,天线具有很好的宽频带特性,即带宽相对谐振频率在10%以上。为了能够激励基模附近的模式,设计中引入了平面耦合技术,即在矩形驱动贴片的两非辐射边上对称加载两个相同的半圆,并在两半圆上开了两个相同的CRS,通过调节两寄生单元和驱动贴片的距离,以及两寄生单元的半径,从而实现天线的宽带性能。然后在寄生单元上开CRS,用二极管等开关连接起来,通过切换开关状态来实现方向图可重构。根据八木-宇田天线原理,通过控制这些二极管的工作状态,可以使CRS导通和截止,从而使引向器的位置可调,实现辐射方向图重构。天线结构新颖且具有很好的辐射特性。在三类辐射方向图重构的情况下,仿真得到的天线带宽在500MHz以上,是一种具有宽带特性的PRA。

参考文献:

[1]W.S.Kang, J.A.Park,Y.J.Yoon.Simple reconfigurable antenna with radiation pattern[J].Electron. Lett., 2008, 44(3):182-183.

[2]Yi Huang, Kevin Boyle. Antennas: from theory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