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级放大器,前级放大器的作用和原理是什么
平衡→音量控制→放大电路→静音开关→输出。
主动与被动的差异
「主动」(「有源」)的意义在于电路中使用主动 组件,主动式前级便是有源前级,是必须插电才能工作的前级。有前级不需要插电的吗?有的,这就是被动式前级。
从电路架构上分析,被动式前级其实就是省略了「放大电路」过程,讯号输入之后,经过讯号切换开关,进入平衡控制(或者将此功能省略),再使用一个音量电位器控制音量,最后直接输出。就控制音量的角度而言,它仅能衰减而无法放大,就阻抗匹配的功能来说,它也无法扮演缓冲的角色,因此被动式前级是最经济也最直接的前级。First Sound是最有名的被动式前级之一,内部仅由切换开关与音量控制器组成,由于没有任何主动组件,因此S/N比相当高。Jeff Roland的Synergy也是楚楚之典范。
主动式前级具备放大电路,可以将输入的讯号放大后输出,因此增益绝对充足有余;被动式前级除非使用被动式升压器提升输出电压,否则是永远不可能达成放大的任务。就缓冲与阻抗匹配的角度来看,主动式前级由于具有主动组件进行讯号放大,因此可以将阻抗特性较高的讯源,转换为较低阻抗的讯号输出,易于驱动后方的后级线路。这也是被动式前级所望尘莫及的要求。被动式前级充其量只能衰减,在音量全开的情况下,等于讯源直入后级,其中并没有任何缓冲的作用。假如使用升压器将电压放大,放大之后的结果也必须遵照质、能不变的物理原理,而增加了输出阻抗。因此几乎没有任何一部被动式前级愿意使用升压器进行电压放大,顶多使用一颗音量电位器控制音量罢了。
既然被动式前级缺点这么多,为何还有存在的必要呢?
因为被动式前级没有放大电路,其讯号通路直接,能够将讯源器材的讯号以最简短的路径直接输出给后级,这就是人们采用被动式前级的初衷。由于不使用主动组件,因此没有任何的失真、音染、噪声、相位飘移等问题,也由于使用机械开关,因此被动式前级也没有增益频宽积的限制,正常设计的被动式前级可以传输数MHz的讯号,尤其是噪声以及S/N比规格两项,几乎没有任何主动式前级可以匹敌。各有优缺点吧!只要该前级适用于您的系统,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真空管前级
依照电子材料发展的历史来看,最早发明的电子组件是真空管,隔了数十年之后半导体发明,半导体之中先以锗晶体问市,之后才是硅组件的天下,等到制造硅晶体团的技术成熟,才有集成电路(IC)的出现。因此前级使用主动组件的过程,是跟随着半导体组件发展的历程而进步的。最早的前级扩大机全部是应用真空管设计,从电源部份开始,变压器输出交流电压后,便以二极管进行管整流以及管稳压的动作,真空管的整流特性与稳压特性并不理想,因此早期的真空管前级声音普遍也不理想,哼声中夹带着嘶声噪音,S/N比不高、频宽也不够,不过对于当时而言,这已经是不错的产品了!
电子组件不断进步,扩大机的电路水平也逐步提升,半导体发明之后,以半导体取代部份真空管,效率不高、功能不佳的真空管整流与管稳压,逐渐被半导体组件所取代。体积小、动作稳定的半导体,制造出了稳定的电源,前级扩大机的性能也提升不少,背景噪音大幅度降低,S/N比马上提高不少,哼声消失了,聆听音乐开始进入更高级的享受。
目前为止,大部份的真空管扩大机仍然以半导体稳压为主。其实对于声音而言,真空管确实是无可取代的好组件,它的体积虽大,但却有其独特且无法取代的音色,温暖、醇厚,都是管机常见的特色。坚持使用真空管放大的Audio Research以及Sonic Frontiers,两家的前级几乎全为真空管设计,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设计师仍然偏好使用半导体进行整流与稳压的工作。真空管的电路架构,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发展完成,差动、串迭、推挽、倒相,无一不在早期的真空管前级中出现。使用相同的组件要达到相同的目标,方法不外乎是那几样,因此对于现代的真空管设计者而言,电路的创新反而不再是追求的目标,为真空管线路提供一个稳定、干净的电源,搭配质量优秀的被动材料,便能让真空管好好的工作。最后,再藉由零件的搭配,进行调整声音的工作。
有的真空管前级线路很复杂,有的仅使用一支真空管,这其中有什么差别?难道管子越得越多声音就一定越好吗?这答案当然不一定,目前前级当中真空管使用最多的可能是Sonic Frontiers Line 3,它是Sonic Frontiers最高级的前级,一口气用了12支真空管;而也有不少真空管前级,仅使用一支双三极管进行放大,如Audio Research LS-2。前级使用数量的多寡当然不能表示声音一定好,严谨的态度进行规画与设
- 几款经典电子管前级线路的特色(02-12)
- 几款经典电子管前级线路的特色(续)(02-12)
- 轻松制作极品胆前级(02-12)
- 制作前级的个人心得(02-14)
- 两款风味独特的胆前级(02-14)
- 仿制Mclntosh C-22电子管前级(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