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微波射频 > 射频工程师文库 > 天线分集技术改善自遮罩效应

天线分集技术改善自遮罩效应

时间:08-04 来源:http://laoyaoba.com 点击:

车对车(Car-to-Car)通讯效能可望大幅精进。由于汽车无线电效能极易受到周遭环境影响,因此车厂在导入IEEE 802.11p车对车通讯功能时,多会借力天线分集设计与高阶数位讯号处理器,以降低天线自遮罩效应,改善收发器讯号品质。

在推出IEEE 802.11p Car2X应用时,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希望获得更多扩展性(Scalability),以便为低阶到高阶市场提供服务;而天线的数目,以及天线拓扑与相应的基频处理是实现扩展性的关键考量。

智慧运输系统(ITS)的应用场合要求接收端具备不同的可靠性,同样影响天线拓扑的选择。双IEEE 802.11p天线可促成分集接收与发射方案的改善,进而提升服务品质(QoS)。

由于OEM和一级汽车电子供应商皆希望打造一个能涵盖所有参数,且系统成本最低的设计,因此具备可扩展性、可实现更短RF电缆,且同时支援单通道和双通道分集的IEEE 802.11p解决方案,已日益受到市场瞩目。

ITS为汽车产业带来新契机

ITS是新兴的应用领域,为一系列工具开启了新市场,提供更安全、更环保的驾驶体验。推动该领域发展的因素之一是车对车(C2C)和车对基础设施(C2I)的无线通讯。广播与接收汽车位置和速度资讯能让汽车建立周围环境的动态模型。

车 对车通讯联盟和防撞系统合作团队(CAMP)等产业联盟的行动,反映目前全球正致力朝向ITS发展,如展开各种专案计划以及制定各种标准(IEEE 1609和ETSI TC-ITS)。另外,荷兰的SPITS荷兰、德国的simTD、法国的Score@F与美国的Safety Pilot等ITS相关实地测试计划,亦如火如荼进行中。

但一个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将ITS导入汽车中?要获得一个有效的互联汽车网路,至少有10%的汽车需要配备ITS模组。为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此目标数字,低阶、主流和高阶汽车都须具备车对车通讯的连结能力,因此解决方案须要具备扩展性,方能满足不同的成本考量。

系统扩展性是由多方面所决定,天线位置和无线电前端模组位置(调谐和基频处理)是关键成本因素。弧形车顶会在一特定方向上造成自遮罩,而天线分集可大幅减少 该效应。同样地,天线分集亦可改善在玻璃车顶、行李架和雪橇架上的性能。另一方面,在低阶和主流汽车中,天线模组可能会安装在单一位置上。无线电前端模组 含有IEEE 802.11p/1609.x收发器,在空间许可的情况下可靠近天线安装并连接,也可集中放置在箱内,电缆的成本与性能将受到该选择性影响。



差异化的另一方面在于同时接收的通道数,用户可以使用双通道接收器,以便保持同时接收控制通道和服务通道的讯号;也可使用单通道接收器,并在两个通道间进行 切换。通道间切换使所需资源减半,同时降低物料成本。虽然强烈建议在安全应用中采用双通道接收器以获得最佳的接收品质,但也可在单天线接收和双天线(分 集)接收之间做出选择。使用分集接收能够良好地应对车对车通讯中快速变化的多通道环境,使接收更稳定。

从ITS面市的第一天起,众所 关注的焦点即是整合应用实例,如车辆紧急状况警告、防碰撞支援、紧急制动灯、危险位置警告等。正如部分产业论坛所得出的结论,单安全通道(CCH)接收应 足够应付初阶应用系统。未来会提供服务通道(SCH),推出诸如交通资讯、网路可用性、收费等各种应用实例。

天线/收发器位置决定通讯效能

表 1分别显示有/无天线分集情况下的接收/发送安全和服务通道。在无分集的情况下,藉由高阶数位讯号处理应对恶劣的车对车无线电环境,可以改善接收品质。除 此之外,天线(或空间)分集是一种广为人知的接收增强技术,可减少讯号衰减和都普勒效应(Doppler)。OEM必须指定汽车是否只能操作安全通道,或 者可同时操作安全通道和服务通道。另外,使用分集技术结合适当的基频接收器高阶数位讯号处理,可提升品质。如果安装了两个天线,则可实现发送分集,并使其 他汽车内的接收器更佳地撷取或接收802.11p讯号。


OEM 对ITS天线的位置以及所用天线的数量将会有不同的要求,主要考量为外观美感、汽车类型及接收性能(如前文所述的分集应用)等因素(表2)。若车顶相对较 为平整,则OEM可决定以鳍状配置安装一个或两个天线,若ITS波长够短(约5公分),两个鳍状天线毋须考量近场天线物理定律。若车顶呈弧形,则鳍状配置 ITS天线会降低全向讯号强度,使天线的辐射讯号呈非对称状。解决方案之一是安装两个天线,一个靠近后照镜,另一个安装在车顶。又如敞篷车或无法进行鳍状 配置的车辆,也可将天线安装于侧后照镜内而非安装于车顶上。通常,如果天线安装在镜子中,则须采用数位基频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