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应用设计 > 消费类电子 > 解析三星Note7虹膜识别的工作原理

解析三星Note7虹膜识别的工作原理

时间:08-10 来源:互联网 点击:

提取虹膜图像


此过程需要读取眼部图像的数据,检测虹膜图像的内外边缘,提取内圆圆心坐标及短半径,再求出虹膜长半径,建立极坐标系,分离虹膜图像,最后进行特征提取。

和眼睛的其他部分相比,瞳孔的灰度值要小得多,也就是颜色要暗得多,而且在灰度级上有一个明显的突变,也就是说在瞳孔的灰度级要比其他部分的灰度级“黑得多”。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性,对图 2进行直方图分析,结果如图 4所示。



灰度直方图

对计算结果可以得出,图像灰度值从 62开始,且图中存在若干个峰值点。我们已知瞳孔的颜色最暗,因此可以判定第一个波峰为瞳孔的灰度分布。具体观察第一个峰值,其基本呈正弦函数状分布,以72为波峰(值:884),左侧62(值:0)为波谷,1/4 周期为10。据此,我们确定右侧的波谷为82。根据分析结果,对图 4进行二值化,阈值为 82,可以求出虹膜的长半径,如所示。



虹膜长半径

三、手机虹膜识别


手机应用虹膜解锁是否实用

既然前面网友问到了是否靠谱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接着这个问题来延伸着谈一谈,不考虑技术问题,如果虹膜解锁能够克服环境的影响,那么将其应用在手机中还是比较实用的。

如果可以实现百分百的识别,从生物特性来说,虹膜解锁,要比指纹扫描、Touch ID更加安全,理论上来说,只有DNA才能超过它。在人体生物特征识别领域,认假率是十分重要的指标,它的数值越低,就代表识别越精确,也就越能减少出错的可能性。虹膜识别的认假率为1/1500000,而TouchID的认假率为1/50000。而从唯一性来说,当人到两岁以后,人类眼睛的虹膜就几乎不会再发生变化,所以将虹膜作为“密码”有着更好的“长期安全性”。
                                
                                                               
                                
               
虹膜识别是否会伤眼睛?

三星Note7的虹膜识别系统包含一个特定光源,以此发射红外线辅助扫描,可以保证晚间虹膜识别的正常使用。因此有人不免担心,既然有额外的红外线参与,使用虹膜识别是否也会对眼睛造成伤害?这里我们具体讲一下,一般用于虹膜识别的红外线波长在700-900纳米之间,能量小,低于国际安全标准,保持一定的距离使用大可放心,但是不排除一些敏感体质会有异常的反应,因此特殊人群也要注意。



还有,由于眼镜的光学特性,对于虹膜的扫描会造成影响,可能导致虹膜识别失败,所以并不建议佩戴眼镜使用虹膜识别。

虹膜识别取代指纹识别?


由于三星的影响力,虹膜识别再次被推到舞台中央,使其产业链得到普遍关注,未来在移动端的发展也是被普遍看好,大有当年苹果推出Touch ID的状况,关于虹膜识别即将取代指纹识别的讨论也随之而来。笔者认为,还是应当理性看待虹膜识别,这仅是移动端安全认证的另一种选择。就体验而言,目前指纹识别已经普及,渗透到了隐私加密、支付等场景,使用十分方便。特别是在解锁的场景中,我们从兜中拿出手机,手指作为最先接触手机的部位,无疑是解锁的第一选择,而眼睛唯有在面对手机时,才有机会开启解锁,因此指纹识别的优越性依旧明显。

但是这并不代表虹膜识别就一定处于劣势,正如开头所言,虹膜识别的安全性无可附加,因此在一些高层级安全场景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支付认证的情景,用户刚好面对手机,不用挪动手指,仅需要给手机一个眼神,就可以完成支付,既安全又方便。因此,指纹与虹膜各有优势,适用于不同场景,是一种互补的存在。

总结起来,指纹识别的产业成熟,应用生态完善,依旧是移动端的主要选择。而虹膜识别作为一种更加先进的存在,会持续完善,为高层级的安全认证提供有力的支持。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