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射频无线通信文库 > 物联网时代 三大智能无线化趋势解析

物联网时代 三大智能无线化趋势解析

时间:09-13 来源:互联网 点击:

  1700年,英国人斯蒂芬格雷发明了电线,接踵而来的是众多电器开始被发明,工业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如今,众多企业与机构却正在致力于实现电子设备的无线化,这不是时代的退步,而是另一个物联网时代的开始。

  无线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源于无线电力输送技术,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的。当时的最远输电距离最多只为2.7米。无线充电技术利用近场感应,由充电器将能量通过电波的形式传送到装置中,从而摆脱电线与插座的制约。

  虽然,曾经有许多新闻让人相信无线充电已经不远了——韩国科学技术院经声称建立了一套系统,可以在5米内对40部智能手机充电;2014CES展有家中国厂商展出了一套转换率达90%,且几乎不带电磁辐射的设备;东芝推新型无线充电模块,具有超快速率?但事实上,无线充电技术发展还非常不成熟,目前来说噱头的意义还大于实用。不过即使发展缓慢,无线充电也的确正在默默成长中。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或许还将迎来一场加速跑。

  1.汽车无线充电

  随着特斯拉在全球市场的一炮而红,电动汽车的市场逐渐开始升温,这也带动着无线充电站概念的兴起。许多汽车厂商已经开始研发可移动的充电技术,包括丰田的Prius系列、东风日产的LEAF系列,以及这2个德国汽车制造商——在今年7月,奔驰与宝马发布联合声明,共同研发电动车无线充电技术,并将在3年内实现商业化。这套无线充电技术分为2个部分,一个是装在汽车底盘的线圈,相当于接收器,另一个是装于地面的线圈,相当于发送器。汽车行驶到装有线圈的地面时,两者会通过Wi-Fi链接并进行充电,目前这套系统的额定功率为3.6KW,充满电需要2小时,在经过进一步改造后将会达到7KW。

  除了汽车厂商,也有众多的技术公司参与,包括Witricity公司、富尔顿科技公司等,后者已经被高通收购,用于自家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在今年9月份举行的FormulaE北京站比赛中,一部分安全车与医疗车都采用了高通一款叫Halo的无线充电装置——在汽车与地面上各安装信号源,当两个信号发生重叠的时候就能充电。这款充电装置可以在50-200mm的距离内触动,如果有人或者任何的金属物体经过充电板,充电会立即停止。

  目前,车用的无线充电市场最主要的技术难题在于造价昂贵,大概是一般有线充电设备的5-6倍左右。另外,无线充电会产生强大的磁场,因此安全性仍是一个关节点。

  2.数码无线充电

  2008年12月17日,业界同盟共同推动组建了无线充电联盟(QPC,WirelessPowerConsortium),以"Qi"为标志,统一了行业标准,目前已有了138家包括诺基亚、飞利浦、三星、LG等在内的企业成员,这意味着这138家企业生产设计的产品中,不分企业与产品,任何一个Qi 接收器都能够适用于所有Qi发射器。

  虽然汽车无线充电的意义更大一些,但是由于没有价格以及安全性等关键因素的制约,加上QPC联盟一定的推动作用,数码无线充电反而有更多的项目已经落地,例如电动牙刷、遥控器、智能手机等。

  以智能手机为例,目前三星的S3、S3等型号、诺基亚920、820、HTCRzound等型号、苹果4/4S/5、GoogleNexus5等都有机型支持无线充电,当然主要是高端机型。一部分的机型因为内置有接收器,故而可以直接充电,如诺基亚的Lumia920,而另一部分机型,如苹果手机,没有内置接收器,但可以外置一个背甲接收器。

  无线数据传输

  英特尔一直在计算机完全无线化上紧锣密鼓地开展研究,在Comutex2014台北电脑展上,英特尔的副总裁表示,英特尔正在开发的无线技术包括3部分内容:无线充电、扩充底座,还有一个就是数据传输技术。

  无线数据传输指的是利用无线数传模块将工业现场设备输出的数据护着各种物理量进行远程传输,通常是通过公网(通过GPRS、4G等)或者专网(通过 Wi-Fi、ZigBee等)传送。无论是公网还是专网,都要求传输双方安装有相应的网络模块,有时候还要求有额外的装置支持。根据物联网垂直交易平台中国硅谷在线对网络传输设备的分类,可以分为网络传输(如路由器、网卡、交换机、分配器、集线器等)、天线/RF模块(GSM模块、CDMA模块、手机天线等)、光纤通信(光端机、光发射机、光纤波分复用器等)。

无线数据传输具有投资少、开通快、维护简单、适应性强、扩展性好的特点,可应用于众多大型设备系统上,如油田数据采集、自来水管网监控、污水处理监控、PLC控制管理等。在日常生活中,无线数据传输近年来也比较常见,如无线音乐传输——手机音乐文件可以通过连接到家庭音响(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