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技术优劣分析:谁技高一筹即将胜出?
在无线电源技术的发展上,针对理想解决方案的使用方向,最近开始出现了一些疑问。磁感应(Magnetic Induction)或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两者都可被考虑用于消费性市场,而不论消费性市场采用了哪一种技术,都意谓无线充电方式的使用即将实现。在接下来几年内,我们将会看到此种现象从移动电话市场的生态系统开始普及,这主要得力于移动电话业者的大力推动。
接下来,运算产业及其本身强大的生态系统将会随之普及,并因而促使无线充电技术使用的下一阶段成长。届时此种无线电源技术很可能会扩展至支持移动电话与运算解决方案的基础设施中。这些使用情况,只是无线电源技术被运用于未来架构及解决方案的开端而已。
目前已有许多有关无线电源技术采用率及潜在总市场值的报告及市场研究。在这些预测报告中,采用率及技术的选择是主要的变量,因此要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就成为极具挑战的任务。就磁感应技术而言,目前主要有两种现行标准:无线充电联盟(WPC)及电力事业联盟(PMA)。这两种标准已相当成熟,而且在消费性市场上已有许多产品在使用中。
无线电源联盟(A4WP)则是第一个基于磁共振的标准。应该注意的是,英特尔的无线充电技术也是基于磁共振原理,英特尔是将目标放在超轻薄笔记本电脑以及自己的生态系统上。其他像是Power by Proxy及无线电力都已在工业及军用应用上建立它们各自的地位,且现在也开始渗透至消费性市场。
针对这些标准及解决方案,我们不禁会有所疑问,究竟哪一种无线电源技术方向能持续下去,以及哪一种解决方案是最理想的采用方案?在我们解答这些问题之前,很重要的是,首先要试着去了解磁感应与磁共振技术之间的根本差异为何。之后再根据这些了解,以及应用/系统的需求,才能针对特定应用选择正确的解决方案。
行动设备解决方案
在消费性市场上,首先采用无线电源解决方案的是行动产品。每隔两年,行动产品的造型外观、效能及特点便会有所升级及改变。这些升级,迫使电源需求、连接器与接口必需随之改变,结果就是必需更换使用新的转接器。这些变更与升级造成现有的转接器无可避免地被淘汰及弃置,形成浪费。消除使用各种不同的转接器及连接装置的需求,进而使用标准的无线充电设备,将有助于减少电子废弃物,并能改善行动设备的「绿色履历」。
在我们的生活周遭,使用电力的每一种应用都可能成为采用无线电源技术的潜在候选人。为了回答哪一种特定应用应该使用哪一种无线技术 - 磁感应或是磁共振?何者对其而言是最佳技术,我们必须回顾每一种技术的基本原理。
图一 : 无线充电器系统:发射器及接收器方块图
磁性技术比较
磁感应与磁共振技术两者在架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两者皆使用磁场做为传递电源的桥梁。
在这两种技术中,电流被导入至谐振电路中,进而产生磁场来传递电源。磁性规格对于电磁场的形状成形有着很大的影响。磁通量可以被抑制和/或使用电磁屏蔽来定向和/或塑造磁芯的实际尺寸。磁通量密度和抑制可藉由改善电磁屏蔽的磁导率而有所改进。成本与厚度是选择适当电磁屏蔽的关键因素。
在磁通量场中接收与发射线圈的校准,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距离将决定能量如何有效地传递;发射与接收线圈之间分隔的距离越大,将导致电源传递越无效率。谐振频率、发射线圈对接收线圈在尺寸上的比率、耦合系数、线圈阻抗、集肤效应、交流与直流元素,以及寄生线圈,则是显著影响能量有效传递的其他因素。
图二 : 耦合位移效应实测图
x、y与z轴的分离,以及发射与接收线圈间的比例角度增加时,则产生的损耗及效率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在WPC的规范中,对于发射器上的接收线圈位置有着特定的要求,藉此解决效率的问题。这需要由用户进行校准,以最大化两个线圈间的耦合系数。在磁共振的例子中,可以自由摆放,以及可在磁通量场中放置单一或多个设备的能力,使得此种技术得以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便利性。然而,我们也必需了解,当两个耦合设备间的分隔距离增加时,对于传递效率也会有所影响。
根据成本与尺寸考虑等各种需求,可以在所有技术中使用单一或多重线圈解决方案。
在 WPC 与 PMA 规范的磁感应技术下,电源能以广泛的频率范围进行传递。而电源传递的谐振频率则是根据负载阻抗而决定。由于这样的变异性,Q值在与磁共振相较下,显得相对较低。因此唯有在选定的频率及负载阻抗下,方能得到最佳的效率。
在磁共振技术中,由于电源仅在一定的谐振频率之下才能传递,所以Q值会比较大
无线充电 相关文章:
- 博通:加速车联网落地的五项前沿技术(04-14)
- 未来无线充电像WiFi无处不在(05-14)
- 磁共振无线技术来势凶猛(02-07)
- Moto 360 谍照曝光:将配备无线充电(08-07)
- 无线充电联盟发布新无线充电标准Rezence(07-31)
- 采用MCU控制的蓝牙无线充电系统设计(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