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微波射频 > 电磁兼容(EMC) > EMC理论基础知识——电磁骚扰的耦合机理

EMC理论基础知识——电磁骚扰的耦合机理

时间:01-11 来源:muRata 点击:

  3、传导干扰

  a、共阻抗耦合

  由两个回路经公共阻抗耦合而产生,干扰量是电流 i,或变化的电流 di/dt。

  

  当两个电路的地电流流过一个公共阻抗时,就发生了公共阻抗耦合。我们在放大器中,级与级之间的一种耦合方式是“阻容”耦合方式,这就是一种利用公共阻抗进行信号耦合的应用。在这里,上一级的输出与下一级的输入共用一个阻抗。

  由于地线就是信号的回流线,因此当两个电路共用一段地线时,彼此也会相互影响。一个电路的地电位会受到另一个电路工作状态的影响,即一个电路的地电位受另一个电路的地电流的调制,另一个电路的信号就耦合进了前一个电路。

  对于两个共用电源的电路也存在这个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对每个电路分别供电,或加解耦电路。

  b、容性耦合

  在干扰源与干扰对称之间存在着分布电容而产生,干扰量是变化的电场,即变化的电压 du/dt。

  c、感性耦合

  在干扰源与干扰对称之间存在着互感而产生,干扰量是变化的磁场,即变化的电流 di/dt。

  当信号沿传输线传播时,信号路径与返回路径之问将产生电场,围绕在信号路径和返回路径周围也有磁场。如图所示,基板材料为FR4的50Ω微带线横截面上的电力线和磁力线,可见,这些场并不仅仅局限于微带线的正下方,而是会延伸到周围的空间。这些延伸出去的场称为边缘场。

  

  根据电磁场基本理论,变化的电场产生感应电流,变化的磁场产生感应电压。那么,当一个网络(静态网络)的布线进入另一网络(动态网络)的边缘场时,一旦动态网络上的信号电压和电流发生变化,将会引起边缘场的变化,边缘场的变化又将在静态网络上感应出噪声电压或电流,这就是串扰产生的物理根源。

  这种两个网络之间通过场相互作用被称做耦合,耦合又可以分为容性耦合和感性耦合,而把耦合电容和耦合电感分别称做互容和互感。

  互容和互感都对串扰有贡献,但要区别对待。当返回路径是很宽的均匀平面时,如PCB上的布线,容性耦合和感性耦合大体相当。因此,要精确预测耦合传输线的串扰,两种因素都必须考虑。如果返回路径不是很宽的均匀平面,比如引线,虽然容性耦合和感性耦合也都存在,但串扰主要来自于互感。这时,如果动态网络上有一个快速变化的电流,如上升、下降沿,将会在静态网络上引起不可忽视的噪声。

  d. 共阻抗耦合干扰抑制方法

  1)让两个电流回路或系统彼此无关。信号相互独立,避免电路的连接,以避免形成电路性耦合。

  2)限制耦合阻抗,使耦合阻抗愈低愈好,当耦合阻抗趋于零时,称为电路去耦。为使耦合阻抗小,必须使导线电阻和导线电感都尽可能小。

  3)电路去耦:即各个不同的电流回路之间仅在唯一的一点作电的连接,在这一点就不可能流过电路性干扰电流,于是达到电流回路间电路去耦的目的。

  4)隔离:电平相差悬殊的相关系统(比如信号传输设备和大功率电气设备之间),常采用隔离技术。

  e. 容性耦合干扰抑制方法

  为了抑制电容性干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干扰源系统的电气参数应使电压变化幅度和变化率尽可能地小;

  2)被干扰系统应尽可能设计成低阻;

  3)两个系统的耦合部分的布置应使耦合电容尽量小。例如电线、电缆系统,则应使其间距尽量大,导线短,避免平行走线;

  4)可对干扰源的干扰对象进行电气屏蔽,屏蔽的目的在于切断干扰源的导体

  表面和干扰对象的导体表面之间的电力线通路,使耦合电容变得最小;

  f. 感性耦合干扰抑制方法

  1) 干扰源系统的电气参数应使电流变化的幅度和速率尽量小;被干扰系统应该具有高阻抗;

  2)减少两个系统的互感,为此让导线尽量短,间距尽量大,避免平行走线,采用双线结构时应缩小电流回路所围成的面积;

  3)对于干扰源或干扰对象设置磁屏蔽,以抑制干扰磁场。

4)采用平衡措施,使干扰磁场以及耦合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