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懂——DIY单片机开发板教程
从机发送)、SCK(时钟脉冲信号由主机发送)。那什么时候才能启用第二功能呢?就是当复位脚RST 接高电平一直处于复位状态时就可用第二功能了,所以在ISP 下载板上有一条线接至AT89S51 的第9脚(RST)上,就是在写程序前先发一个高电平将S51 的RST 脚设为复位态,然后就可通过MOSI、MISO 向S51 内写程序了。
有网友问我的板子上ISP 线是如何定义的,我上图的右边就是我这个板子上的接法。ISP 十针接口的定义如下图
看见上图的实物接口边缘上的三角标记了吗?这就是第1 脚的标记,它的定义如上图的右边示意图。
在网上查了一下,ISP 下载线的种类主要取决于PC 端下载程序的种类。有并口的,有串口的,也有USB 的。串口和USB 的介绍较少而并口的介绍的很多,也比较简单。易于自己制做。并口的在网上也分为几类,原理都一样。主要是根据下载程序的不同。
1.这是Easy Isp-2 的配合软件为Easy 51Pro v2.0 宇宙版
这是他的简化版:
在网上的制做思路几乎都是把74HC373 放在并口头的小盒子内见下图:
但由于我的台式机放在桌子的下面,把74HC373 放在接头盒内插在电脑机箱后面怎么调试呢。因此我没将它放在接头盒内而是另用个洞洞板做的,前面是一米的并行线,后面是约50cm 的连接线。线路的焊接没什么问题,比较顺利。见下图:(因旧的已拆了,现在只是示意一下)Easy 51Pro
Easy 51Pro 2.0 的工作界面:
连上我的最小系统后,发现不能稳定工作。但可以读出89S51 的特征字,说明线路是好的
反复试验,不断在电源间加去偶电容,没什么效果,后来发现把连接排线握成一团握在手心里,就能有80%的机率正确写入程序,跟并口线那边关系却不大。莫非我要在排线上挂块肉,就像以前黑白电视的天线?
结论:读写不可靠。放弃!
因为这个下载程序不支持win98,我的笔记本是98 的不能用。因此这次我用了官方的下载线方案。配合软件为ISP-30a.
线路的原理还是差不多,焊接也没什么问题,这次可以支持笔记本,我省掉了并口线,将并口头直接焊在板子上。完工后的样子见下图。
现在它的并口端没有线了,直接插在了我的笔记本的并口上,启动程序,ISP-30A 界面见下图
状况同上一个下载线如出一辙,能读出特征字。读写也是几乎不成功,还是将排线揉成团握在手心里时,便能有八九十的读写正确率了。看来用哪个方案都是一样的,关键在布线上不同罢了。
我一不做二不休,狠狠剪短了排线,就剩下这么一点点引线,见下图:
再接上笔记本一试,你猜怎么着,正确读写率100%,成功了!
结论:各种方案都差不多,但在布线上,原来总是把元件装在并口盒内,而留一段连线到AT89S51 板上的想法是错误的。应尽量把从HC373 到AT89S51 板上的连线做短,最好HC373 就做在板子上,因为HC373 是三态输出,停用时OE 端是高电平,输出是高阻抗的,对系统板的独立性是没有影响的。而留的线应该是从PC 机到HC373 的并口线,这样的下载线作为自制来说才能有点实用价值。
第二天我把那段并口线又再连上后,接上笔记本再试,读写正确率仍为100%。下载线见图
样子虽不好看,但它是个皮实且易于自制的方案,在论坛里有人跟我说,把下载板上元件做好布线和抗干扰也能把下载板至AT89S51 板的引线做到1.5 米。我非常相信。但我没有示波器及其它测量设备,只有一块万用表。有简单易行的方案为什么不用呢!
4.自制单片机之四----数码管电路的制做与驱动数码管的使用方法与发光二极管没什么区别,只是把七或八只发光二极管组合在一个模件上组成了个8 字和小数点,用以显示数字。为了减少管脚,把各个发光管的其中同一个极接在一起作为共用点,因此就产生了共阳极和共阴极数码之说。共阳管就是把各个发光管的正极接在一起,而共阴管就刚好相反。见下图:一般来说大部分的逻辑IC 的吸收电流要强于输出电流。因此,大家都爱
使用共阴极的数码管,因为可选的IC 多些。很可惜,我的这组数码管是共阳的,因此公共端我打算用三级管来驱动。
我的最小系统板:
我用最常用的S9012,首先我得计划好电路方式,就采用最常用的动态扫描显示。
先搭建最简电路,调试出需采用元件的参数。
先不接上图的R2 和74HC244,将数码管一个段直接接地。调节R1,测得S9012基极电流为0.21mA 时集电极也就是数码管上已有40mA,说明放大倍数足够了。这时接上R2 和74HC244,调节R2 使数码管电流控制在15mA,这样当8 个段一起点亮时三极管上得通过120mA 的电
下一篇:Optosafe将把Quanergy公司的LiDAR传感器集成进入产品——Opto-Q-Guard快速部署视频监视塔
- 单片机在电源设计中的应用(06-07)
- 基于单片机的锅炉液位控制装置设计(07-22)
- 基于SPWM的交流稳压电源设计方案(09-15)
- 基于单片机的电池保护电路系统设计(02-24)
- 晶闸管三相全控桥式整流电路的直流电源设计(02-08)
- 智能充电设备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