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非技术知识大盘点
。
农业植保:民用无人机最大市场,农业植保市场规模超百亿
日本植保无人机已经使用20多年,目前每年更新量约为3000架。我们按照中日年农药使用量进行测算,中国如果达到日本目前植保无人机的普及率和使用频次,年更新量约为30,000架,植保无人机价格按50万元/架测算,年市场规模可达150亿元。
电力巡检:政策有望出台,市场规模超十亿
2009年1月,国家电网公司正式立项研制无人直升机巡检系统。
2013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出台《国家电网公司输电线路直升机、无人机和人工协同巡检模式试点工作方案》。方案指出,建立直升机、无人机和人工巡检相互协同的新型巡检模式是智能电网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公司系统直升机巡检作业正在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为此公司选定山东、冀北、山西、湖北、四川、重庆、浙江、福建、辽宁、青海十个检修公司作为试点单位,利用2-3年时间开展开展新型巡检模式试点工作。到2015年,国网公司系统将全面推广直升机、无人机和人工巡检相互协同的输电线路新型巡检模式。
2014年6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对外发布名为《架空输电线路无人机巡检作业技术导则》的电力行业标准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我们预计电力联合会的无人机行业标准在今年有望正式出台。
我国110kV以上高压输电线约为52万公里,按每年巡检次数30次测算,则每年总巡检长度约为1,560万公里。无人机每小时巡检20公里,单机年飞行时间按150小时计算,全国需要5,200架。按每架20万人民币计算,则年市场空间约10.4亿元。
森林防火:需求迫切,尚处初始阶段
我国拥有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森林蓄积量为124.5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8.21%,既是森林资源大国,又是森林火灾多发国家。
目前,国外森林防火中应用了较多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国内在此方面的应用需求也日益增加,对森林保护的投入逐渐加大,先后运用卫星进行资源普查、森林火场监视,而使用无人机系统对森林火情监测还是初始阶段。
检灾:国情需要,空间广阔
2008年汶川地震引发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引起灾区大部分国道、省道、乡村道路严重破坏,给救灾工作造成难于想象的困难。由于天气因素的影响,卫星遥感系统或载人航空遥感系统难以及时获取灾区的实时地面影像。地震发生后,多种型号的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迅速进入灾区,在灾情调查、滑坡动态监测、房屋与道路损害情况评估、救灾效果评价、灾区恢复重建等方面得到广泛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起到了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第一次大规模用于应急救灾就取得了成功。
2013年雅安地震搜救过程中,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使用旋翼无人机对灾区地形地貌、受损情况进行空中排查,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搜救工作提供了参考和依据。该无人机由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研制,并在地震搜救过程中应用,探测精度达到0.1米,可在200米低空连续飞行100公里。
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每年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灾害发生时,为了提高救灾效率和质量,必须提供及时准确的灾害信息。常规灾害监测方法周期长,成本高,难于满足救灾应急的需要。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作为卫星遥感和载人航空遥感的补充手段,具有实时性强、灵活方便、外界环境影响小、成本低的优点,其在灾害应急救援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2、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迅速升温
今年全球无人机市场迎来广泛关注,大疆创新产品走向前台,国内极飞科技、零度智控以及国外3DRobotics等无人机公司产品和融资动作不断,2015年可以说是消费级无人机元年。
大疆创新是全球领先的小型无人机厂商,占据了全球民用小型无人机约50%的市场份额,公司80%的产品都是销往国外。被硅谷认为能与苹果比较的隐形的世界级无人机公司。公司成立于2006年,最初从安装在无人机上的控制器切入,进而发现无人飞行器航拍的市场接入点,转做整机和稳定的飞行平台,以及高清数字视屏传输模块,再到如今致力于提供完整飞行影像策略。短短几年间成长上千倍,2013年收入规模达到8亿元,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14年度十大创新工具全球第三。
大疆的DJI无人机被广泛运用于航拍,并且很受专业及业余级摄影师们的喜欢。其产品线涵盖中端价位的Phantom(大精灵)以及高端市场绝对王者的Inspire("悟")系列。包括热播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中,以及神盾局特工、国土安全等热门美剧中的航拍镜头。同时也被用户用
无人机 相关文章:
- 农民伯伯乐开怀:无人机,机器人助阵大农场(02-23)
- 无人机高清影像实时压缩处理传输平台解决方案(03-22)
- 无人机应用于航空测绘的解决方案(03-22)
- 无人机竟能授粉?勤劳的小蜜蜂要哭了(03-28)
- 无人机配方向传感器可自行创建地图+规划路线(10-02)
- 智能电网:从电网人到电网机器人的改变(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