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硬件工程师文库 > TN接地系统_TN系统的区别_TN系统用在什么场合

TN接地系统_TN系统的区别_TN系统用在什么场合

时间:07-21 来源:电子发烧友网 点击:

就信息技术设备的抗干扰而言,因为在采用TN-C-S系统的建筑物内同一信息系统内的信息技术设备的"地"即其金属外壳,都是连接只通过正常泄漏电流的PE线的,PE线上的电压降很小,所以TN-C-S系统和TN-S系统一样都能使各信息技术设备取得比较均等的参考电位而减少干扰。但就减少共模电压干扰而言TN-C-S系统内的中性线和PE线是在低压电源进线处才分开,不像TN-S系统在变电所出线处就分开,所以在低压用户建筑物内TN-C-S系统内中性线对PE线的电位差或共模电压小于TN-S系统。因此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抗共模电压干扰而言TN-C-S优于TN-S系统。

  综上所述可知,当建筑物以低压供电如果采用TN系统时宜采用TN-C-S系统而不宜采用TN-S系统。一些发达国家就是这样做的。

  6、TT系统较适用于哪些场所?

  从图1 。 21可知,竹系统的电气装置的保护接地各有其自己的接地极。正常时装置内的外露导电部分为地电位,电源侧和各装置出现的故障电压不互窜。但发生接地故障时因故障回路内包含两个接地电阻RA和RB,故障回路阻抗较大,故障电流较小,一般不能用过电流防护兼作接地故障防护。因此为防人身电击事故必须装用RCD来快速切断电源。

  从图1 。 21也可知,TT系统的中性线除在电源的一点作系统接地外,为防杂散电流的产生不得在其他处再接地。我国有些供电部门不理解IEC标准,要求用户在电源进线处除图示RA的保护接地外,还仿照过去的TN-C系统,将TT系统的中性线作重复接地,认为可借TT系统中的接地通路,防范中性线中断(俗称"断零")引起的三相四线系统中烧坏大量单相用电设备的事故,殊不知由于大地通路与中性线通路的阻抗值相差悬殊,这一措施在理论上就不成立(这在问答16 。 4中将予说明)。相反,中性线的重复接地却可产生杂散电流而引起种种事故,对供电部门这一不当要求在电气装置的设计安装中应予注意。TT系统内各个电气设备或各组电气设备可各有自己的接地极和PE线。各PE线之间在电气上没有联系。这样在TT系统供电范围内的接地故障电压就不会像TN系统那样通过PE线的导

  

  通而传导蔓延,导致一处发生接地故障,多处发生电气事故,必须在各处设置等电位联结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消除这种传导电压导致的事故。因此TT系统较适用于无等电位联结的户外场所,例如农场、施工场地、路灯、庭园灯、户外临时用电场所等。

  7、 IT系统较适用于哪些场所?

  从图1 。 22可知,IT系统的电源端不做系统接地,在发生第一次接地故障时由于不具备故障电流返回电源的通路,其故障电流仅为两非故障相对地电容电流的相量和,其值甚小,因此在保护接地的接地电阻RA上产生的对地故障电压很低,不致引发电击事故。所以发生第一次接地故障时不需切断电源而使供电中断。但它一般不引出中性线,不能提供照明、控制等需用的220V电源,且其故障防护和维护管理较复杂,加上其他原因,使其应用受到限制b它适用于对供电不间断和防电击要求很高的场所,在我国规定矿井下、钢铁厂以及医院手术室等场所采用IT系统。发达国家电气安全要求高,诸如玻璃厂、发电厂的厂用电、钢铁厂、化工厂、爆炸危险场所、重要的会议大厅的安全照明、计标机中心以及高层建筑的消防应急电源、重要的控制回路等都采用IT系统。我国对IT系统不甚了解,还不习惯采用IT系统,很少应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建筑电气与发达国家水平上的差距。

  

  8、岩石山洞内对不间断供电无要求的一般电气装置打低阻值的系统接地十分困难,是否可采用IT系统?

  这是一个适于采用IT系统的一个特例。IT系统本不需作系统接地,这就免除了在岩石洞里打低阻值系统接地的麻烦。由于IT系统的接地故障电流十分小,防电击的保护接地的接地电阻较大时也能满足接触电压小于50V的要求。既然电气装置对不间断供电无要求,它就可以引出中性线来提供220v用电电压,不需装设昂贵的绝缘监测器,在发生第一次接地故障时就报警来及时排除故障。如果发生了中性线接地故障而不报警,此,IT系统不过是转变为按TT系统或TN系统来运作。需注意在回路的首端必须安装额定剩余电流动作值I△n不大于30mA的RDD,用以在发生第二次接地故障时切断电源。附带说明,有的北欧国家出于同样的考虑,在地区公用电网内也采用了IT系统。

  9、TN系统和TT系统孰优孰劣?

  各种接地系统各有短长,我国国家标准接地规范不区分具体情况,规定:"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电力网中,电力设备的外壳宜采用低压接零保护,即接零"是不妥当的。

  TN系统有优于竹系统之处,例如:

(1)TN系统往往可利用保护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